云南禄丰“巨人稻”试种成功 亩产达800公斤
吴尔渥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和平镇大厂村的50亩“巨人稻”试验田进入收割阶段,亩产达到800公斤,较当地去年传统水稻产量翻倍。这一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巨人稻”新品种,植株高达18至2米,远超普通水稻的1米左右高度,其茎秆粗壮抗倒伏,稻穗大、籽粒饱满,产量显著提升。试验田负责人王晓刚介绍,相比2023年同地块产量,“巨人稻”不仅稻谷产量翻倍,秸秆产量也增加一倍以上,可用作优质畜牧饲料,综合效益显著。“巨人稻”的成功试种得益于多年的科研攻关。自2015年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培育高秆粗壮水稻为目标,通过籼粳稻与野生稻的远缘杂交,筛选出数百个杂交组合,最终育成6个株高超160厘米的“巨人稻”品系。这些品系不仅高产,还展现出耐深水、抗倒伏的特性,特别适合推广稻鱼、稻鸭等综合种养模式。在禄丰的试验田中,科研团队引入“水稻鸭”生态种养,1200只“云品鸭”与水稻共生,鸭子粪便为稻田提供有机肥,助力土壤改良,同时有效防治杂草和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此次试种的成功,不仅是产量上的突破,更为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禄丰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通过“巨人稻”项目,结合农旅融合,打造了集粮食生产、生态养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农业模式。试验田中,游客可体验“禾下乘凉”的独特场景,感受水稻与鸭子、鱼类共生的生态奇观。这种模式下,每亩田的综合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近两倍,达数万元,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思路。“巨人稻”的背后,是科研人员对“禾下乘凉”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一梦想源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曾希望培育出高大水稻,让农民在稻田中纳凉。如今,禄丰的“巨人稻”让这一愿景逐渐成为现实。科研团队表示,“巨人稻”不仅产量高,其粗壮秸秆还可用于制作青储饲料,支持畜牧业发展稻田生态种养模式还能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巨人稻”并非转基因作物,而是通过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杂交手段结合培育而成,安全性有保障。禄丰市和平镇的试种成功,为“巨人稻”在云南乃至全国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专家预测,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巨人稻”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助力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禄丰的“巨人稻”试验还引发了社会热议。许多网友对这种“水稻界的姚明”表示惊叹,认为其高大的身姿和丰硕的产量令人震撼。也有声音提出,如此高大的水稻是否会增加种植难度?对此,科研团队回应,“巨人稻”根系发达,耐旱耐盐碱,对水肥要求低于普通水稻,种植成本可控,适合多种环境。未来,禄丰市计划扩大“巨人稻”种植面积,并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特色稻田景观,如稻田迷宫、农耕体验等,进一步提升农业附加值。这种集高产、生态和旅游于一体的农业新模式,或将成为云南农业现代化的新名片,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