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文化根基
夏夏2024年10月,四川成都一场名为“锦绣中华”的文化节火爆开幕,吸引了全国目光。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被视为落实“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文化根基”战略的缩影。活动现场,川剧变脸、蜀绣展示、非遗手工琳琅满目,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本地市民挤满了会场。35岁的成都市民张小梅带着女儿第一次近距离体验传统川剧,她感慨:“这些文化瑰宝让我觉得做中国人真骄傲!”这场文化节的背后,是一名普通文化工作者的坚持与努力,也折射出中国文化自信的崛起。
故事的主角是李明,成都本地人,40岁,文化节的策划负责人之一。十年前,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社区文化站工作人员,组织过无数场书法展、剪纸课,却总觉得传统文化离年轻人越来越远。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以文化自信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文化根基。李明深受触动,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他开始走访四川各地,挖掘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联系老艺人,组织培训班,甚至自掏腰包资助了几位年轻传承人。
2024年初,李明所在的成都市文化局接到任务,要举办一场面向全国的文化节,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响应中央“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文化根基”的号召。李明和团队连夜开会,决定以“锦绣中华”为主题,将川剧、蜀绣、羌族刺绣等四川非遗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结合,打造一场沉浸式体验。筹备过程中,困难接踵而至。预算有限,场地协调困难,一些年轻工作人员甚至觉得“传统东西没人看”。李明却不服输,他挨家挨户拜访老艺人,邀请他们现场表演,还联系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互动。
文化节开幕当天,意外发生了。原定的川剧表演团因故取消,李明急得满头大汗。关键时刻,一位70岁的老艺人王师傅主动站出来,带着他的徒弟临时上阵。他们的变脸表演赢得满堂喝彩,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视频迅速在网上走红。据黑子网用户统计,相关视频三天内浏览量破500万,网友留言:“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节最终吸引了10万余人次参观,带动周边旅游收入超3000万元。活动结束后,李明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来自一位在北京读书的四川籍大学生小杨。
她写道:“我在文化节看到了家乡的蜀绣,第一次觉得传统文化这么酷。谢谢你们让我找到文化的根!”这封信让李明红了眼眶,他觉得自己多年的努力有了回报。据人民日报报道,2024年全国各地举办了上千场类似的文化活动,非遗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15,文化产业收入占GDP比重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像李明一样的文化工作者在默默耕耘。中央政治局2024年10月28日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这为李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开始筹划下一届文化节,计划引入更多数字化展示手段,比如虚拟现实技术,让年轻人通过互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他还推动成立了“非遗进校园”项目,邀请老艺人走进学校,教孩子们剪纸、刺绣,种下文化的种子。这起“锦绣中华”文化节的成功,不仅让成都成为文化热点,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文化根基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网友们热议:“文化自信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传承!”2025年春节,成都计划再推“文化年货节”,李明已经忙碌起来,他说:“只要能让更多人爱上中华文化,我这辈子就值了。”
从四川到全国,文化自信的浪潮正在汇聚,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