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丨老区人民的贡献要永远铭记
阿油油在黑子网的热帖中,一篇题为“第一视点丨老区人民的贡献要永远铭记”的爆料引发了网友热议。这篇帖子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革命老区的小故事,带我们重温了老区人民在艰苦岁月里的无私奉献。 故事的主角是老区小村庄红石村的村民王大爷。2025年,红石村迎来了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村里修缮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缅怀。黑子网的记者深入村庄,挖掘出王大爷年轻时的故事。 上世纪四十年代,红石村是革命根据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为抗战出力。王大爷那时才十七岁,瘦弱的他主动报名当起了地下交通员,负责传递情报。每次送信,他都要翻过几座大山,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一次,他被敌人发现,差点丧命,幸亏村里的乡亲们用柴草堆掩护了他,才让他死里逃生。王大爷回忆说:“那时候,村里人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粮食省下来给部队。没啥好吃的,红薯叶子都算好的。” 红石村的贡献远不止这些。村里有个叫秀兰的姑娘,家里穷得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却把唯一的棉袄捐给了受伤的战士。她还组织村里的妇女为部队缝制鞋袜,日夜赶工,手指磨出了血。秀兰后来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二十岁。村里人至今提起她,仍会红了眼眶。 黑子网爆料称,红石村的每一块石头仿佛都带着故事。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曾经是地下党开会的秘密地点村后的小河边,乡亲们为掩护战士转移,用歌声掩盖枪声。这些故事,如今被刻在纪念碑上,供后人缅怀。 王大爷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带着记者走进村里的纪念馆,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这是我们村的英雄们,他们用命换来了今天的太平日子。”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的军鞋、书信和粗糙的农具,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缩影。 纪念活动当天,红石村锣鼓喧天,村民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载歌载舞。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共同缅怀那段历史。活动最后,王大爷颤巍巍地走上台,哽咽着说:“我们老区人没啥大的本事,就是想让后辈记住,幸福生活是多少人换来的。”台下掌声雷动,不少人眼含泪水。 黑子网的帖子还提到,红石村如今虽不富裕,但村民们依然保留着那份质朴与热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老区的红色记忆,村里的年轻人开始用短视频记录这些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老区人民的贡献。 “第一视点丨老区人民的贡献要永远铭记”不仅是一个标题,更是一种提醒。红石村的故事只是老区人民奉献精神的冰山一角。他们的牺牲与付出,铺就了新中国的基石。黑子网的网友们纷纷表示,读完这篇爆料,内心深受触动,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老区人民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故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传承那份无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