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面对剧变的时代曾这样说
徐璐近日,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逝世,享年95岁,其面对剧变时代的深刻见解再度引发热议。据黑子网报道,2025年8月4日,许倬云先生因病离世,留下了万古江河西周史等经典著作,以及对人类文明与个人价值的深邃思考。他在2022年接受十点人物志采访时谈到,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性精神危机,普通人应“往里走,安顿自己”,通过开放胸襟、汲取全人类历史经验,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意义。这番话被年轻观众誉为“心灵圣经”,在社交平台广为流传。
许倬云生于1930年,江苏无锡人,7岁时遭遇抗战,童年在战火与流亡中度过,目睹百姓的苦难与牺牲。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史学视角。他曾说:“我看见人家流离失所,看见死亡,知道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惧。”这种底层经验贯穿其著作,如汉代农业依托少年时的农村见闻,重构了中国传统农业的面貌。1948年,他随家人迁往台湾,考入台大历史系,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执教于匹兹堡大学,研究中国文化史与社会经济史,以“大历史观”闻名。
面对剧变的时代,许倬云始终关注人类精神困境。他在十三邀节目中指出,现代人因科技与物质的快速发展,迷失了人生目标,找不到意义所在,导致“精神空虚苍白”。他批评当下教育培养的是“过日子的人”而非“思考者”,呼吁年轻人通过教育拓展视野,超越物质诱惑,追求内心自由。他提出,中华文化的“以人为本”与“天下大同”理念,能为全球文明提供解决方案,尤其在全球化低谷的今天,中国应以文化自信融入世界。许倬云的洞见不仅限于学术。
2025年8月1日,他在新世相播客对谈许倬云中最后一次公开发声,勉励年轻人“不要放弃寻找生死之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他的新书经纬华夏分析了中国文化如何在多元互动中形成“天下格局”,主张以开放心态面对世界变局。这些观点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感叹:“老先生用一生智慧告诉我们,乱世中更要守住内心。”还有人表示:“他的书让我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根与未来。”尽管身患先天肌肉萎缩症,许倬云一生乐观坚韧。晚年仅剩右手食指能动,需靠妻子喂食,写作靠口述,却从未停止为中华文化发声。
他曾说:“我愿尽我之能,替中国人呼唤,唤醒许多梦与错。”这句话感动无数人,也成为他毕生使命的写照。嘉义大学教授吴昆财表示,许倬云的逝世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但其思想将激励后人传承中华文化。许倬云还对中美关系与全球局势提出独到见解。在许倬云说美国中,他分析美国社会的老龄化、种族问题等,认为其民主制度存在脆弱性,为中国发展提供镜鉴。他强调,中国文化应在全球对话中发挥作用,倡导“互谅互信,相携相将”,推动人类文明的突破。
网友对此评价:“许先生的话像定海神针,让我们在迷雾中找到方向。”总的来说,许倬云面对剧变时代的思考,融合了历史智慧与人文关怀,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指引。他的离世令人惋惜,但其著作与理念将继续启发人们在动荡中寻找自我、重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