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一渔船遇险沉没 实拍直升机惊险救人
古力娜扎近日,辽宁大连附近海域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渔船遇险事故。一艘渔船因遭遇突发强风和巨浪,导致船体失去控制,最终沉没。事故发生后,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派遣专业救援直升机和救助船前往事发海域,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惊险救援行动。实拍视频记录下了直升机在恶劣天气中悬停救援的震撼画面,展现了中国海上搜救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无畏精神。事故发生在2025年7月10日清晨,大连瓦房店附近海域。当时,海面风力达到8级,浪高超过4米,渔船在返航途中突遇极端天气,船体被巨浪冲击,迅速进水倾斜。船上共有8名渔民,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他们迅速穿上救生衣,并通过无线电向海岸求救。接到求救信号后,大连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协调北海救助局和附近海事部门,组织救援力量火速赶往现场。由于事发海域风浪过大,救助船难以快速靠近,北海救助局决定出动B-7310号救援直升机执行任务。视频画面显示,直升机在狂风中艰难悬停,机上救援人员通过吊索将救生筏和救援装置投放到渔船附近。两名渔民率先被吊索救起,随后直升机在海面低空盘旋,成功将剩余渔民逐一救起。整个救援过程持续了约40分钟,8名渔民全部获救,无人员伤亡。获救渔民被送往附近医院接受检查,均无大碍。此次救援行动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海上搜救体系的高效运转。据了解,北海救助局近年来不断升级装备,配备了多架先进救援直升机和高速救助船,具备全天候、全海域的搜救能力。B-7310号直升机配备了红外热成像仪和精准定位系统,能够在恶劣天气下快速锁定目标,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此外,救援人员经过严格训练,熟练掌握高空吊索救援和复杂海况作业技能,确保了行动的高效与安全。事故发生后,当地海事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初步判断渔船沉没原因为极端天气导致的机械故障。渔船船体老旧,未能有效抵御强风浪的冲击。近年来,类似事故频发,暴露出部分小型渔船在安全设施和抗风浪能力方面的不足。对此,专家呼吁加强对渔船的定期检查和维护,推广使用更先进的导航和通信设备,以提升渔船在极端天气下的生存能力。获救渔民对救援人员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位名叫张明的渔民回忆,事故发生时,船体迅速倾斜,海水涌入船舱,他一度以为自己无法生还。“看到直升机出现在头顶,我感觉像是看到了希望。”张明说,救援人员冒着危险将他们一个个救起,那一刻的感动难以言表。他还表示,今后会更加注重出海前的安全检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此次救援行动的实拍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友纷纷为救援人员的勇气和专业点赞。一位网友评论:“看到直升机在风浪中救人的画面,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救援队太了不起了!”还有网友表示,这场救援不仅展现了中国海上搜救的硬核实力,也体现了国家对每一位公民生命安全的重视。为进一步提升海上安全保障能力,大连海事部门表示,将加强渔船出海前的安全检查,严格落实“逢船必检”制度,确保渔船的适航性和救生设备齐全。同时,计划在沿海地区增设气象预警站点,通过手机APP和短信平台向渔民实时推送天气信息,提醒他们避开恶劣海况。北海救助局也表示,将继续优化救援预案,增加模拟极端天气的实战演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和渔民的参与也在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故发生后,附近渔船接到求救信号后迅速靠近事发海域,为救援直升机提供定位支持。一些渔民还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事故信息,呼吁更多船只协助搜救。这种互助精神不仅加快了救援进度,也展现了沿海社区的凝聚力。此次大连渔船遇险事件虽然以圆满的救援告终,但也为海上安全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可能进一步增加,渔业生产面临更大挑战。政府、企业和渔民需共同努力,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渔船抗风险能力,确保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制造到“智造”,中国海上搜救体系的进步为此次救援提供了坚实保障。无论是先进的救援直升机,还是高效的协调机制,都体现了技术升级带来的生命保障能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海上搜救能力有望继续提升,为更多在海上遇险的生命撑起“保护伞”。这场惊险救援的背后,是中国对生命至上的承诺,也是对“智造”实力的一次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