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打击帮信罪及掩隐罪 守护百姓“钱袋子”
单依纯近日,青海省海东市两级人民法院召开“开展打击治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工作成效暨发布六大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在打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简称“掩隐罪”方面的成果。发布会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揭示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链条,呼吁民众提高防诈意识,守护百姓“钱袋子”。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海东市司法机关对电信诈骗的高压态势,也为全国打击网络犯罪提供了有益参考。发布会上,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韩如龙介绍,帮信罪和掩隐罪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帮凶”,多以提供银行卡、电话卡或技术支持等形式协助犯罪。2021年以来,海东法院一审审结帮信罪及掩隐罪案件143件,涉及被告人210人二审审结帮信罪案件9件,涉及被告人29人。2024年上半年,掩隐罪和帮信罪已成为海东刑事案件的第二、第三大罪名,显示出此类犯罪的高发态势。韩如龙指出,尽管帮信罪案件增长趋缓,但掩隐罪案件自2023年下半年起激增,从刑事案件占比14升至80,成为电信诈骗关联犯罪的“重灾区”。典型案例中,被告人张某因出租电话卡为诈骗分子提供“手机口”拨打诈骗电话,致被害人损失37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另一案例中,郭某春明知他人实施网络犯罪,仍提供银行卡和人脸识别服务,协助转账58万余元,其中99万元为诈骗资金,最终被判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这些案例揭示了犯罪分子利用“两卡”银行卡、电话卡实施犯罪的常见手法,也反映出被告人多为低年龄、低收入、低文化程度的群体,18至40岁青年占被告人总数的876,无业人员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分别占310和595。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法院刑庭庭长韩占霞在发布会上表示,电信诈骗手段花样翻新,犯罪分子常以高薪兼职、贷款办理等为诱饵,诱导年轻人参与“两卡”交易或提供技术支持。她呼吁民众增强风险意识,“不听不信不帮忙,多问多查多拒绝”,避免因贪图小利而沦为犯罪“工具人”。韩如龙补充,犯罪行为多发生在外省,被告人与上游犯罪分子多为陌生人,增加了案件侦查难度。为此,法院坚持全链条打击,注重罪责刑相适应,结合自首、认罪认罚等情节,依法判处刑罚,同时追缴违法所得,最大限度挽回群众损失。一位在海东从事电商的年轻人小李表示,自己曾接到“高薪兼职”的电话,险些出租银行卡。了解相关案例后,他感慨:“幸好没上当,不然不仅钱没赚到,还可能坐牢。”小李的故事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电信诈骗风险的逐渐觉醒,也凸显了普法宣传的重要性。海东法院通过庭审进校园、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保护个人信息,远离“两卡”交易,防范成为犯罪“帮凶”。从社会反响看,发布会引发广泛关注。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纷纷点赞,称“守护百姓钱袋子”体现了司法为民的温度。一位网友留言:“这些案例太震撼了,提醒我们要擦亮眼睛,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和个人信息。”还有网友表示,法院的严厉打击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增强了大家对法治的信心。海东法院的努力还得益于多部门协作。公安机关通过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精准锁定犯罪线索银行加强异常账户审查,严控“两卡”非法交易教育部门则推动防诈教育进校园,构建全社会反诈防线。专家分析,电信诈骗的复杂性在于其跨区域、链条化的特点,单靠司法打击难以根治,需全社会共同参与。海东法院建议,银行应加强对16至22岁开户人的审查,教育部门应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同堂培训制度,形成防诈合力。未来,海东市两级法院将继续加大打击力度,完善司法机制,探索更高效的追赃挽损模式。同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和加强普法宣传,提升民众防诈能力。韩如龙强调:“电信诈骗形势严峻,帮信罪和掩隐罪手段不断升级,守护百姓钱袋子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这一表态不仅传递了司法机关的决心,也为全社会敲响了防诈警钟。青海海东的此次行动,是全国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一个缩影。通过精准施策和全链条治理,海东法院不仅有效遏制了帮信罪和掩隐罪的蔓延,也为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实的财产安全防线。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法治完善,相信类似举措将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助力打造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