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政府计划自华进口1100吨大白菜以稳菜价
大鹅2024年秋季,韩国农业、食品和农村事务部以下简称“农林部”宣布计划从中国进口1100吨大白菜,以应对国内大白菜因极端天气导致的产量下降和价格高企问题。此举旨在稳定韩国“泡菜季”kimjang期间的蔬菜市场,确保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的核心食材大白菜的供应充足。作为泡菜文化的核心,韩国每年消耗约200万吨泡菜,95的韩国人每天食用泡菜,大白菜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家庭生活成本和文化传承。 韩国此次进口计划是近年来的第五次政府层面大白菜进口行动,此前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22年实施。2024年,韩国因持续高温和干旱天气,核心产区江原道的大白菜产量大幅下降。据农林部数据,2024年9月大白菜平均零售价接近1万韩元约50元人民币,同比上涨563,批发价为9537韩元公斤,较去年同期激增。供应短缺预计持续至11月初“泡菜季”开始。为此,韩国政府采取多措并举:9月27日起首批进口16吨中国大白菜,计划逐步增至1100吨同时,将进口关税从27降至0,鼓励私营企业参与进口此外,释放全国储备的24万吨大白菜,占首尔加乐市场日均进口量的25-50。 进口大白菜主要来自中国山东青岛等地,这里因气候适宜、蔬菜资源丰富,成为韩国泡菜产业的重要供应地。然而,中韩在泡菜kimchi与腌菜paocai上的文化争议曾引发关注。2021年,中国媒体误将“腌菜”翻译为“泡菜”,引发两国网民争论,后经澄清,确认泡菜为韩国独特饮食文化,腌菜则为中国四川等地的特色食品。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为此将泡菜的中文译名定为“辛奇”,以示区分。尽管如此,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大白菜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尤其在价格高企时,进口大白菜成为稳定市场的关键。 此次进口计划不仅关乎经济,也体现了中韩文化的交融。泡菜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社区分享与团结的精神。韩国“泡菜季”通常在11月举行,家庭与社区集体制作泡菜,分享给亲友甚至弱势群体。2024年国庆期间,中国年轻人在婚礼中融入茶酒文化的个性化趋势,启发了韩国泡菜文化的创新表达。例如,首尔一些餐厅推出“泡菜茶”套餐,将中国普洱茶与泡菜搭配,吸引年轻消费者,类似西安考古展览的文旅融合模式。 进口大白菜的举措还带动了中韩经贸合作。2023年,韩国从中国进口泡菜2634万吨,价值169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成功经验为中韩跨境贸易提供了借鉴,磨憨口岸的高效物流模式可为大白菜运输提供参考,降低成本、提升效率。2024年10月,中韩双方在首尔举行经贸磋商,探讨扩大农产品贸易,韩国农林部表示将优化通关流程,确保进口大白菜快速进入市场。 然而,进口计划也面临挑战。韩国消费者对进口大白菜的安全性存在疑虑,部分人更倾向于购买本地产品,尽管价格更高。2010年,首尔主妇崔恩子Choi Eun-Ja曾表示:“中国大白菜是否可靠?我宁愿买贵的国产品。”此外,气候变化对韩国农业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专家警告,若气温持续上升,韩国可能无法种植优质大白菜,需开发耐高温品种或依赖进口。农林部已投入资金支持耐候品种研发,并计划扩大气候控制储藏设施,类似塞罕坝科研工作站的生态保护策略。 政策效果初步显现。10月下旬,随着气温下降,韩国大白菜生长恢复,批发价有所回落。农林部预计,到11月“泡菜季”高峰时,市场供应将趋于稳定。社交媒体上,韩国网友对进口大白菜的讨论两极分化,有人支持政府举措缓解生活成本,有人呼吁保护本地农业。一位首尔居民评论:“便宜的大白菜让泡菜季更有保障,但希望能支持本地农民。”与此同时,中国的茶酒文化溢价经验为韩国提供了启发,泡菜品牌正探索通过文化赋能提升附加值,如推出泡菜文化节,吸引国际游客。韩国政府通过进口1100吨中国大白菜,不仅缓解了国内菜价压力,也深化了中韩经贸与文化交流。从西安的考古展览到磨憨的跨境合作,再到韩国的泡菜季,这些案例展现了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正如一位韩国泡菜大师所说:“泡菜不仅是食物,更是韩国人的灵魂。无论大白菜来自何处,我们都在用它讲述韩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