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两航起义”亲历者袁雄崑忆护产岁月 见证国家75年民航发展
李丽欣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央航2000多名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12架飞机从启德机场北飞,回归新中国怀抱,这一壮举史称“两航起义”。作为亲历者的袁雄崑,近日在纪念“两航起义”75周年活动中,深情回忆了那段护产岁月的惊心动魄,及其见证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75年历程。这场爱国行动不仅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与近期港股市场成交额突破5000亿港元的经济热潮形成呼应,展现了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袁雄崑回忆,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中航和央航迁至香港,员工因不满腐败不愿赴台,奠定了起义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起义核心小组由吕明、查夷平、何凤元、陆元斌、陈耀寰和朱汉明组成,秘密策动起义。袁雄崑作为中航员工,积极参与了护产斗争。起义当天,12架飞机在无导航、无气象保障的条件下,冒着被国民党空军拦截的风险,从启德机场起飞,1架飞抵北京,11架降落天津。留港员工组成护产纠察队,日夜守护71架滞留飞机及设备,防止国民党与港英当局夺取。袁雄崑描述,护产行动需在深夜秘密进行,拆卸飞机零部件、打包航材,家属甚至参与放哨,场面如同“港版暗战”。最终,1400多件器材运回内地,成为新中国民航的宝贵资产。 “两航起义”意义深远。毛泽东主席称其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周恩来总理赞为“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起点”。起义切断了国民党西南空中运输线,配合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并带动了招商局等27个国民党在港机构的起义。归来的2000多名员工成为新中国民航的技术骨干,12架起义飞机与修复的17架国民党遗留飞机,构成了初期机队主体。袁雄崑参与的护产行动,保障了飞机修理厂、电讯修配厂及数千吨设备运回内地,为民航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香港在“两航起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启德机场不仅是起义的起点,也是护产斗争的主战场。袁雄崑回忆,港九民航工会通过航职会刊宣传上海解放后的情况,坚定员工起义信念。起义成功后,香港的爱国氛围进一步升温,影响深远。2024年11月9日,香港工联会举办“两航起义”75周年图片展暨微电影首映礼,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香港历史博物馆、民航处航空教育径及启德发展区将融入“两航起义”元素,弘扬爱国精神。 港股市场的火热为这一历史回顾增添了经济背景。近期,恒生指数持续上涨,成交额突破50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南向资金净流入超7300亿港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内地在科创、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杨莉珊在京港洽谈会上提到的青少年交流活动,与陕历博“盛世壁藏”研学课程、成都“夜游金沙”活动相呼应,均体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活力的融合。袁雄崑见证的民航发展,与港股市场的繁荣共同勾勒出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角色。 75年来,中国民航从30架飞机、30多个机场,发展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运输飞机超4500架,机场达263个。袁雄崑感叹,起义员工的努力为这一成就奠基。他特别提到,1950年8月1日,“北京号”飞机开通天津-汉口-广州航线,标志新中国民航“八一开航”。如今,C919国产大飞机的成功运营,象征民航事业的新高度。香港民航也在此期间蓬勃发展,香港国际机场年旅客量超7000万人次,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之一。 然而,“两航起义”的遗产也面临挑战。71架滞留香港的飞机引发台海两岸及美英的法律争夺,最终于1952年被判给陈纳德的美方公司,1987年中英协议才解决相关遗留问题。袁雄崑表示,护产斗争的艰辛提醒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当前,地缘政治风险,如香港对黎巴嫩的外游警示提升至黑色,可能影响国际航空交流,需通过数字化传播,如香港入境处及陕历博的小红书推广,增强民航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香港计划通过航空教育径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化“两航起义”精神传承。袁雄崑希望年轻一代铭记这段历史,继承爱国精神。民航博物馆的专题展,展出160余件藏品、107张照片,吸引了包括香港学生在内的众多观众。结合WTT中国大满贯马龙晋级32强的体育盛事、农业农村部的渔业合作,香港民航与内地文化的交融,共同展现了中国在多领域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