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在莫斯科开展
孙一宁2025年7月20日,由新华社主办的“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吸引了众多中俄观众的目光。这场展览精选了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近500张历史照片,时间跨度从1931年到2024年,涵盖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重大历史时刻和社会变迁。展览以“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五大篇章,通过百姓视角和光影艺术,生动展现了中国从战火纷飞到国泰民安的伟大历程。许多照片为首次公开,揭开了历史尘封的一面,引发观众热烈反响,展览话题迅速登上X平台热搜,讨论量突破千万。 展览的缘起可追溯至新华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策划的系列活动。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为主题,首次将如此大规模的新闻摄影展带到海外,旨在通过影像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莫斯科作为首站,体现了中俄两国在文化领域的深厚友谊。开幕式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表示,展览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中俄友好合作的见证。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副主席加林娜库利科娃在致辞中称赞,照片中定格的瞬间展现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也让俄罗斯观众感受到两国人民并肩奋斗的历史共鸣。 展览内容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浴血新生”篇章展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珍贵影像,如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士兵英勇作战的场景,记录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抗争。“丰衣足食”篇章则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活图景,如1950年代沈阳粮食供应站居民凭粮本购粮的画面,勾起许多观众对“票证时代”的回忆。“安居乐业”篇章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改善,如2017年贵州黔东南苗族小女孩享用免费营养午餐的温馨瞬间,折射出中国扶贫事业的成就。“时空巨变”与“富民厚生”篇章则聚焦新时代,展现高铁建设、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如2023年雄安新区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城市景观,令人震撼。 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百姓视角切入,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折射国家巨变。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例如,一张拍摄于1960年的照片记录了北京市民在街头欢庆新中国成立11周年的场景,笑容洋溢的普通面孔传递出时代的希望。另一张2020年的照片则定格了武汉抗疫期间医护人员与患者相互鼓励的瞬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与韧性。这些影像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也引发了俄罗斯观众的共鸣。一位名叫安娜的莫斯科市民在观展后表示:“这些照片让我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也让我想起俄罗斯走过的艰辛道路。” 此次展览得到了中俄双方的高度支持,由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新华社欧亚总分社及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展览场地选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这座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文化地标,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展览采用高科技展示手段,如互动数字屏幕和VR体验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重温历史瞬间。此外,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中俄友谊”单元,展示近年两国在军事、文化、经贸领域的合作照片,如2024年中俄联合军演的震撼画面,彰显两国“背靠背”的战略协作。 网络上,展览引发热烈讨论。X平台用户“中俄文化桥”发帖称:“国社之镜世纪光影太震撼了!500张照片就是一部中国史诗,俄罗斯朋友看了都直呼感动!”另一位网友“莫斯科摄影迷”晒出观展照片,感叹:“从黑白到彩色,每张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中俄友谊也在这些光影里延续。”然而,也有网友提出疑问,认为部分照片可能带有宣传色彩,呼吁更多元化的视角。对此,新华社回应称,展览旨在真实记录历史,欢迎不同声音的讨论。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心灵对话。展览计划在莫斯科展出至8月20日,随后将在圣彼得堡等地巡展。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展览不仅是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中俄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观众期待通过这些光影,感受中国75年的奋斗历程,同时也希望中俄友谊在未来绽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