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世纪-西藏古格王朝-突然消失-藏尸洞秘密-考古发掘揭开真相
李子柒公元10世纪,吐蕃王朝崩塌后,其后裔吉德尼玛衮西迁至阿里地区,建立了古格王朝,定都札达县的托林镇,核心为壮丽的札帕朗宫。古格历经16位国王,统治700余年,人口曾达10万,是西藏西部文化与贸易中心。宫殿依山而建,高约300米,包含445间房、879个洞窟、28座佛塔和4条密道,壁画与雕塑融合佛教与克什米尔艺术,精美绝伦。然而,17世纪中叶,古格却如玛雅文明般神秘消失,留下一片废墟和无数谜团。 2025年7月,最新考古发掘为古格的消亡提供了新线索。
札达县的藏尸洞,位于札帕朗宫北侧悬崖下,洞内堆积大量无头尸骨,散发腐臭,令人毛骨悚然。这些尸骨被认为是1630年拉达克入侵时被屠杀的古格士兵与僧侣,但头颅缺失之谜至今未解。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拉达克军队的残暴行径,斩首示威也有观点认为,这与藏传佛教的特殊葬仪有关,如天葬藏语“鸟葬”,将尸骨置于山顶供鸟啄食,头颅可能被用作仪式器具,如嘎巴拉碗颅骨碗。 古格的覆灭并非单一事件。1630年,拉达克军队围攻札帕朗宫,传说因古格国王的弟弟、托林寺主持反对国王亲基督教的政策,暗中联合拉达克,引发内乱。
国王最终投降,其家族被押至拉达克首都,1640年被处决。然而,史料显示,战争屠杀不足以消灭10万人口。考古发现,札达县周边环境恶化是关键因素。17世纪,阿里地区沙尘暴加剧,绿洲退化,灌溉渠道干涸,粮食产量骤降,难以维持庞大人口。壁画中描绘的丰收场景,与今日荒凉的黄土林形成鲜明对比。 藏尸洞的发掘提供了更多证据。202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兰州大学合作,分析洞内尸骨的碳同位素,发现古格居民饮食结构从谷物转向野生植物,暗示农业崩溃。
洞内还发现断裂的武器和盔甲,证明战争的惨烈,但尸骨数量远少于10万,说明部分居民可能外迁至拉达克或拉萨,却未留下后代记载。 另有传说,古格的消失与神灵震怒有关。拉达克强迫古格居民修建引水渠,试图从神圣的冈仁波齐峰引水,触怒神明,导致灾难降临。此说虽无实据,却反映了古格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壁画中,佛陀与护法神栩栩如生,显示古格曾是佛教复兴重镇,国王益西沃资助僧人赴印度译经,邀请阿底峡大师传法。 古格的遗迹至今吸引全球游客与考古学家。托林寺的壁画、札帕朗宫的密道和尸洞的神秘,构成西藏历史的重要拼图。网友在X平台热议:“藏尸洞的头颅去哪儿了?是仪式还是屠杀?”有人调侃:“古格人会不会穿越到现代了?”尽管真相逐渐浮现,环境、战争与内乱的交织让古格的消失仍蒙着神秘面纱。2025年,新的发掘计划将深入尸洞,分析DNA与文物,或许能彻底揭开古格覆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