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一天假装上班-杭州新公司-失业者自由挤满-朝九晚五制度-详情曝光
九毛不帅在杭州这座经济活跃的城市,一种新奇的商业模式悄然兴起“假装上班公司”。据报道,这家名为“假装上班无限公司”的机构针对失业青年推出服务,收费299元天约4美元,提供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的模拟工作体验,包括办公桌、椅子、电脑、Wi-Fi、免费咖啡和午餐,营造真实的上班氛围。部分高端套餐甚至提供“假领导巡查”或“模拟职场冲突”等场景,让客户拍照片发给家人,假装仍在职场奋斗。这一现象在社交平台如小红书和抖音上迅速走红,相关视频标签“假装上班”累计浏览量超亿次。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表示,服务灵感来源于中国当前的就业困境。2025年初,青年失业率高达169,尤其在杭州、成都等大城市,科技和电商行业裁员频发,许多年轻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为了避免家人追问或社会偏见,一些失业者选择这种方式保持生活节奏,同时在“上班”时间里偷偷投简历或准备考试。比如,21岁的吴丹怡化名在重庆一家类似机构“上班”,每天假装做平面设计师,拍摄办公桌照片发给家人,以掩饰两个月未找到工作的尴尬。
她坦言:“周围人都有工作,没工作很丢脸。” 服务内容看似搞笑,却折射出深刻的社会问题。在中国,职业成功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失业往往被视为个人失败,尤其在家庭观念浓厚的环境中,年轻人不愿让父母担忧。杭州的贾伟化名,一名前电商从业者,公司倒闭后在咖啡店假装上班,晚上故意晚归以模拟加班。 类似地,湖北29岁的陈某为瞒住女友,每天在图书馆备考公务员,却假装仍在半导体行业工作。 这些案例反映了“假装上班”背后对社会压力的无奈应对。
社交媒体上,网友对此态度两极。支持者认为,这种服务为失业者提供了心理缓冲和社交空间,缓解了精神压力。一位网友评论:“30块钱买个地方安静投简历,还包饭,挺划算!” 批评者则认为,这是在“逃避现实”,可能延误真正的求职努力。武汉科技大学社会工作教授张勇建议,失业者应正视现状,寻求心理咨询,而非掩饰问题。 “假装上班”不仅限于杭州,河北等地也有类似服务,收费从30元到50元不等,有的甚至提供“老板体验”,让客户坐在皮椅上扮演高管拍照。
这种现象的兴起与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专家指出,中国青年失业率高企2023年6月曾达213,叠加“35岁职场魔咒”等年龄歧视,迫使年轻人寻找各种方式应对社会期待。 这家杭州公司的运营模式简单却精准:利用空置办公楼,租金低廉,提供基本设施,迎合了失业者的心理需求。创始人透露,目前每天约有15个“员工”报名,服务尚有空位。 然而,这也引发了更深层的讨论:当年轻人宁愿花钱假装上班,也不愿公开失业,是否意味着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度过低?更有网友调侃:“花30块钱上班,还没工资,这才是真正的社畜体验!
” 目前,杭州市政府尚未对这类服务作出明确监管回应,但随着现象走红,可能引发对就业政策和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真相已逐渐清晰,“假装上班”不仅是经济困境的产物,也是年轻人对抗社会偏见的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