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上班途中-心梗死亡-人社局不认工伤
辽阳一名民政局工作人员取车赶往单位途中突发心梗离世,生前一直用微信处理工作。人社局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被一审撤销、二审维持,引发对通勤、线上办公与工伤边界的热议。
岚莺
“路上办公”的最后一分钟
案情的刺点在这里:人还在路上,手却在办公。消息未回完,心跳先停了。现代职场把“到岗”变成“到线”,工作像WIFI一样无处不在。问题来了当工作在通勤途中持续进行,这段时间究竟算不算工作时段?这不是语义游戏,是生死边界。

不予认定的“理由链”与现实落差
不认工伤的常见逻辑是:未在工作时间、地点、任务中发生,通勤也未构成认定条件。可现实是史某当天正准备到单位,且持续通过微信处理公事,证据清晰。把“手机里的工作”当作零工作量,把“通勤途中的处置”当作私人时间,显然和实际劳动形态脱节。
法院为何推翻:证据与可预见性
一审撤销、二审维持,关键在证据闭环:发病前的信息记录、聊天时间线、同事证言、单位说明,构成“持续履职”的链条。可预见性同样重要从取车到单位的这段路,既是通勤,也是处置公务的延展场景。司法给出的信号是:事实优先于刻板框架,证据胜于主观想象。
单位与人社的“流程补课”
单位申报是第一步,但远不够。应同步固化取证:保存电子沟通记录、工单流转截图、电话详单、同行见证。人社端也该升级规则适配:对“线上即时办公”“移动端派单”“临时指令”的情形,设定举证指引与审查要点,避免把新型劳动形态卡在旧表格里。黑子网用户一句话扎心:不能让殉职被误读成“小概率健康问题”。
家属维权的操作手册
家属并非只能“情绪上诉”,而要“证据上桌”。一是固定时间轴:最后一次工作沟通、接指令时间、计划到岗时间二是医疗证据:120接警、急救单、死亡医学证明书三是单位协助:证明当日任务与岗位职责四是法律路径:先行政复议诉讼,再同步申请工伤待遇项目。把悲痛逐条写进材料,才不被程序吞没。
给每个打工人的安全备忘录
第一条,重要工作尽量留痕在公域系统,微信只是取证的起点第二条,通勤期遇到紧急指令,回覆“收到并在路上处理”,留存时间戳第三条,体检与慢病管理别省,该吃的药、该随身的喷雾和急救药包要齐第四条,单位要做AED地图与心梗识别培训,关键时刻,三分钟决定生与死。
从个案到规则:把“上线即上班”写进标准
“上线即上班、任务即场景、留痕即证据”,这三句话值得写进用工管理。通勤工伤的认定,不能只看脚在哪儿,还要看手在干嘛、群里说了啥。当规则承认数字化劳动的真实样貌,争议就少一半,尊严就多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