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野生东北虎豹数量翻倍
浪子辉
2021年10月12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占地141万平方公里,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这一区域不仅是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繁殖核心地,也是北半球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公园成立三年来,通过科学管理和生态修复,野生东北虎豹数量实现翻倍增长,令人振奋。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公园内稳定生活的野生东北虎约70只,东北豹约80只,分布范围覆盖公园总面积的80以上。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突破,也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设立初期,公园内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数量分别为27只和42只,种群面临栖息地破碎、猎物不足等威胁。试点阶段以来,管理局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扭转了这一局面。反盗猎巡护累计达223万公里,清缴猎套6378个,大幅降低非法狩猎威胁。156宗矿业权全部退出,6838公顷人工纯林得到修复,森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为虎豹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东北虎幼崽20只、东北豹幼崽15只,幼崽成活率从33提升至近50。这些新生命的涌现,证明了栖息地质量的显著改善。公园还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部署上万台智能红外相机,实时追踪虎豹活动,识别准确率超90,为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除了生态保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还积极缓解人兽冲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随着虎豹数量增加,野生动物进入村屯的事件增多,威胁居民安全和农作物。为此,公园投资700余万元,在16个重点村屯建设物理围栏,结合“天地空”监测系统发布2万余次预警信息,有效降低冲突风险。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2022年以来受理5700余起案件,赔付1760余万元,覆盖农作物、家畜和人身伤害,保障了居民权益。此外,公园推行“一户一岗”政策,2024年选聘7874户生态管护员,每户每年补贴1万元,弥补管控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引导居民转型绿色产业,实现“因虎致富”。跨境保护合作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另一亮点。公园东部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接壤,双方联合建设生态廊道,开放“跨国生态通道”两年多,助力虎豹自由迁徙,促进基因交流。2023年,公园内监测到虎豹向长白山腹地扩散,活动范围扩展至吉林蛟河、黑龙江密江等地,标志着生态廊道成效显著。这一合作不仅促进了种群恢复,也为全球跨境保护树立了典范。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成功离不开科技与政策的双轮驱动。管理局编制了监测体系整合优化方案,涵盖63项监测指标,全面提升生态管理水平。同时,联合媒体和高校开展科普教育,建设4处科普基地,组织百余次自然研学活动,受众超10万人次,拍摄王者归来等纪录片15部,宣传覆盖近30万人次。这些举措让公众更深入了解虎豹保护,增强了社会参与度。三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不仅实现了野生虎豹数量翻倍,还带动了棕熊、梅花鹿、野猪等物种的恢复,森林蓄积量增长52,生态系统更加健康。面向2030年,公园将继续完善保护体系,优化生态廊道,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成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样板。东北虎豹的“王者归来”,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上的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