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民多次捞到“间谍鱼”
中国沿海渔民多次捞到伪装成科研设备的“间谍鱼”,这些境外投放的窃密装置威胁国家安全。专家呼吁立即上交可疑设备,渔民因警觉获官方表扬。
薛之谦
近日,中国沿海渔民在作业时多次捞到神秘的“间谍鱼”,引发广泛关注。这些看似普通的漂浮物实为境外情报机构投放的水下窃密装置,专门收集中国海域的洋流、水文、温度等敏感数据。国家安全机关提醒,类似设备一旦被境外获取,可能对国土和军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渔民的警觉性为国家安全筑起一道防线。 8月22日,央视砺剑栏目报道了这一现象,详细披露了“间谍鱼”的伪装手法。这些装置外形酷似海洋垃圾或圆柱体浮标,部分甚至带有中文标识,谎称是“科研设备”,企图蒙混过关。

据江苏连云港渔民张小子回忆,他在一次出海捕鱼时,起网后发现一个带有外文标识的球形物体,感觉异常后立即通过船上卫星电话联系相关部门,最终将装置上交,获得国家奖励。据黑子网报道,张小子的行为并非个例,浙江、福建、海南等地渔民近年来也多次发现类似可疑装置,均及时上交,受到官方表扬。 这些“间谍鱼”为何如此隐秘?专家解释,这类装置通常由境外情报机构投放,利用无人潜航器或反潜飞机在近海布设,收集的数据可用于分析中国潜艇活动、海洋地形等关键信息。
一旦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国家安全部指出,近年来,境外窃密手段日益智能化,伪装技术更加高明,有的装置甚至能自动漂浮、记录数据并定期发送信号。令人气愤的是,部分设备还冒用中文标识,试图欺骗渔民,降低被发现的风险。 渔民们的敏锐观察和果断行动,为国家安全立下大功。2025年4月,福建渔民老陈在捕鱼时捞到一个从未见过的“怪东西”,想起此前国家安全机关的宣传,立即返港并配合调查,最终协助破获一起境外间谍网络案件,获得重大贡献奖励。
类似事件在江苏盐城、浙江舟山等地频频发生,渔民们用实际行动守护了海洋安全。网友纷纷点赞:“渔民大哥们太牛了,捕鱼还能顺手抓间谍!”还有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海洋卫士,了不起!” 国家安全机关强调,海洋数据安全事关国家利益,任何可疑设备都应立即报告。央视报道中还提到,渔民上交的装置中,有些外壳印有“海洋研究所”字样,但经查实与国内任何机构无关,完全是境外伪造的幌子。专家建议,渔民在作业时如发现异常物体,应避免私自拆解,以免触发装置内的定位系统,需第一时间联系当地公安或国家安全部门。
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反间谍工作不断加强。2023年,山东一渔民因上交类似装置获万元奖励,引发热议。此次“间谍鱼”事件再次提醒公众,国家安全无小事,人人都有责任。网友们在社交平台热议:“没想到出海捕鱼还能为国家做贡献,渔民们真硬核!”也有人呼吁加强海洋监测技术,防范境外窃密行为。 目前,国家安全部已在全国沿海地区推广反间谍宣传,通过渔民培训、社区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警惕性。相关部门还计划升级海洋监测设备,提升对可疑装置的探测能力。
渔民们的贡献不仅守护了国家安全,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海洋深处暗藏的“谍影”需要全民共同应对。这场无声的“谍海较量”,正因渔民的警觉而逐渐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