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重访中国核事业先行者
卓仕琳
2024年10月16日,迎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六十年前,新疆罗布泊的戈壁滩上一声巨响,代号“邱小姐”的原子弹成功引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也承载了无数科学家、工人和军人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标题中的“中国核事业先行者”指向那些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英雄,他们在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为国家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1964年的成功引爆离不开中国核事业的奠基者们。20世纪50年代,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美国的核威胁,毛泽东在1955年1月15日主持会议,正式启动核武器研发计划。当时,中国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资源匮乏。更严峻的是,1960年苏联撤走了所有技术援助和专家,中国的核事业面临巨大挑战。然而,钱三强、邓稼先、王承书等科学家带领团队,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钱三强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他在组织科研、协调资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邓稼先则全身心投入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女性科学家王承书,作为“两弹”元勋中的唯一女性,隐姓埋名三十年,为核试验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罗布泊的核试验场条件极为艰苦。科研人员和工人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忍受风沙、严寒与物资短缺。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终目标,只知道任务关乎国家安危。一位名叫王宝斗的退休人员回忆,当1964年10月16日晚上10点,广播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整个“404厂”沸腾了,人们挥舞国旗、敲锣打鼓彻夜庆祝。此前,他们在高度保密的环境下工作,直到那一刻才明白自己制造的部件成就了这一历史壮举。 中国核事业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自力更生的体现。苏联撤援后,中国科学家通过自主研发,完成了从铀矿开采到核装置组装的完整链条。兰州铀浓缩厂、包头核燃料厂、酒泉原子能基地等设施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1964年10月16日的爆炸,装置重量1550公斤, yielding 22千吨,相当于二战中美国投向长崎的“胖子”原子弹的威力。这一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极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核事业先行者们不仅在技术上突破,还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许多人如于敏,在核武器研发中隐姓埋名数十年。于敏作为中国氢弹研发的核心人物,在1966年12月28日成功实现氢弹原理试验,仅用两年多时间就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快从原子弹到氢弹的国家。他的贡献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为公众所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殊荣。 60周年之际,各地举办活动缅怀这些先行者。例如,展览馆展示了当年的实验设备和科学家手稿,让公众了解核事业的艰辛历程。一些老科学家接受采访时,分享了在戈壁滩的奋斗故事,激励年轻一代传承自力更生的精神。然而,核事业的成功也伴随着牺牲。1969年,代号“221厂”的青海核基地因“清理阶级队伍”运动,4000多人遭受迫害,310多人致伤致残,40多人自尽,5人被冤杀。这些悲剧提醒我们,历史的辉煌背后也有沉痛的代价。如今,中国核事业已从单一的核武器研发扩展到核能、核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2025年,专家估计中国拥有约600枚核弹头,位居世界第三,同时建立了完整的核三位一体体系。然而,中国始终坚持“永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体现了维护全球战略平衡的责任感。60年前的“东方巨响”不仅震撼了世界,也为中国赢得了和平与尊严。今天,重访这些先行者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精神的传承。让我们铭记“一稻一粟”的珍贵,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