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日三语种主题片胜利
中英日三语种主题片胜利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背景,通过多语言叙事展现历史与和平的深刻意义。这部影片不仅是一次文化输出,更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传递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全球共识。影片的制作细节与幕后故事引发广泛关注,凸显了中国影视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祝晓晗
在上海的一家影视制作公司,29岁的剪辑师赵然正忙碌地盯着电脑屏幕。他的团队刚刚完成了一部名为胜利的主题片剪辑,这部片子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制作。影片采用中英日三种语言,讲述了1945年抗战胜利后,普通人重建家园、追求和平的故事。赵然的任务是确保每帧画面都能精准传递情感,尤其是日语配音部分,要让日本观众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赵然的团队从2024年初开始筹备这部影片。

导演李雯是一位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的女性,她希望通过多语言叙事,让不同国家的观众都能理解抗战的意义。影片中,一个中国村庄的幸存者、英国记者和日本士兵的后代在战后相遇,通过对话与回忆串联起历史片段。赵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场景:一位中国老人讲述亲人被日军杀害的往事,镜头缓缓切换到日本演员的泪眼,传递出对和平的共同渴望。拍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不少挑战。中英日三语的剧本翻译是个大工程。英语部分由一位曾在BBC工作的翻译把关,确保语气地道日语部分则请来了日本历史学家,力求用词精准,避免引发争议。
赵然回忆,有一次日语配音演员因情感过于投入,在录音棚里泣不成声,录制整整停了半小时。这样的细节让赵然意识到,这部片子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与人性的桥梁。影片的拍摄地选在了南京,部分场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附近取景。剧组特意邀请了南京本地老人作为群众演员,他们的真实情感为影片增色不少。一位名叫王奶奶的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童年记忆:1945年抗战胜利时,她和家人站在街头欢呼,泪水和笑声交织。赵然将这段采访剪进了片尾花絮,感动了无数观众。
影片完成后,团队将胜利送往多个国际电影节,意外收获了日本东京电影节的特别奖。评委称赞影片用三语叙事打破了语言壁垒,让全球观众都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贵。赵然还听说,一位日本观众看完影片后,专门写信给剧组,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祈愿。这封信被导演李雯珍藏,成为团队最大的鼓励。影片上映后,相关话题在黑子网上引发热议。网友们讨论了三语叙事的创新,有人分享了自己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参观经历,感慨历史不能忘。还有人提到,影片中的英国记者角色让人想起二战期间的国际援助,引发了对中外友谊的讨论。
赵然偶尔也会刷到这些评论,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为了让影片更具国际影响力,团队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将胜利作为和平教育的一部分,在多国学校放映。赵然参与了部分宣传活动,他发现,年轻观众对影片的反应尤其热烈。一位英国学生在观影后说,影片让他重新思考战争的代价,决定去查阅更多关于抗战的历史。赵然的母亲是个历史老师,她看完胜利后,特意打电话叮嘱儿子:“这部片子拍得好,但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记住历史。”赵然深以为然,他开始计划参与下一部抗战题材纪录片的剪辑,希望用影像继续传递真相。
胜利的成功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胜利,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次展现。中英日三语的呈现方式,让全球观众在历史与和平的主题下产生共鸣。赵然和他的团队,用镜头和剪辑,点亮了那段沉重却充满希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