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妻遗物现存折 老人起诉要钱被驳回
长春一老人称在亡妻遗物发现存折,主张尚有六十万元存款因存折涂改且与银行系统不符,一审驳回,二审维持,案件聚焦举证责任与证据规则,并提醒保管凭证与办理继承手续。
芥末小章鱼
案件起因时间线、亡妻遗物存折、二审维持原判
今年九月,多家媒体转引长春中院信息:一名七旬老人称在亡妻遗物中发现通存通兑活期存折,据称早年存入一百万元、后支取四十万元,尚余六十万元未兑付,遂起诉办理网点要求支付本金及利息。一审法院认为证据不足驳回诉请,老人不服上诉。二审法院查明,存折存在手写改动,且记载与银行系统账目不一致,仅凭该存折不足以确认有六十万元存款的事实,最终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案件的核心,从“有没有钱”转为“证据是否到位”。

存折涂改与系统不一致、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
判决的关键点有三:其一,存折第二行显示“2000年6月6日存入1000000元”,日期处被改写为“7日”,而银行系统显示仅有开户存入1元其二,银行提供流水、凭证里并无一百万元存入及四十万元支取的记录其三,时间跨度二十余年,当事人对为何长期不查询、如何形成巨额资金等未能给出合理解释。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当单一证据存在明显瑕疵时,主张一方应提供补强材料,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否则就要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为什么“存折余额”、证据链怎么补齐
很多人以为拿着存折就能“现场兑付”,但现代银行核算以核心系统为准,存折只是交易回单的载体。若发生凭证遗失、涂改或机械打印异常,需辅以柜台业务凭证、历史对账单、录像、经办人员证言等共同构成证据链。本案中,存折记载与系统冲突、且存在手写改动在无其他客观证据佐证的情况下,法官很难凭一本存折直接确认余额,这既是对银行账户真实性的保护,也是对其他存款人权益的间接保护,避免“凭证被加工后形成虚假债权”的系统性风险。
家属如何避免类似风险、三步法务与柜台操作清单
第一步,生前管理:为重要账户设置手机短信、对账单寄送或电子对账,定期核对对大额存取做好凭证留档,避免“口头记忆”。第二步,身后办理:合法继承人可持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继承权公证或生效裁判文书,向开户行申请存款查询与提取遇到旧式存折、口令卡或密码未知,可走遗产管理人或法院确权路径。第三步,争议处置:一旦与银行记录不一致,尽快申请调取历史流水、柜面影像、票据背书,必要时请专业律师参与固定证据,别让“时间差”吞掉关键线索。
舆论情感与以案说法、给大众的两点提醒
其一,情理之中的悲情不等于法理上的当然胜诉,法律裁判以证据为锚其二,银行并非天然站在对立面,清晰、可复核的操作规则,恰恰能让真正的权利人更快拿回该拿的钱。与其在情绪里拉扯,不如把方法补齐:学会保存凭证、学会及时核对、学会在纠纷早期固定证据。这样,遇到类似事件时,少一点唏嘘,多一分把握。也给黑子网旁观者一堂证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