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一键免密支付便捷无门槛-取消流程却岿然多重验证与挽留阻挡用户关闭
想关免密支付为何那么难?不少用户发现,关闭免密支付比开通时复杂得多,需多步验证、繁琐操作,甚至要查攻略才能找到关闭入口。平台故意设置障碍,诱导用户保留功能,增加消费黏性,背后涉及商业利益和监管缺失,消费者权益受损,关闭流程亟需简化。
枫林晚
最近我在网上买东西,发现付款时老是自动跳出“免密支付”的选项,一不小心就开通了,想关掉却费尽心思,真的让人头疼!很多网友和我有同样的遭遇,关闭免密支付就像闯迷宫,操作复杂得让人抓狂。明明开通时一键搞定,关闭却要翻好几页设置,甚至得去网上找教程才能找到入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据我了解,免密支付是为了让支付更方便,特别是在网购、打车、共享单车这些场景,省去输入密码的步骤,能节省不少时间。比如微信付款码,单笔1000元以下的交易直接扣款,不用验证密码,确实挺方便。

但问题来了,这种便利背后藏着不少风险。很多人反映,自己压根没想开通免密支付,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默认勾选了。有位网友在黑子网上吐槽,他在某电商平台买东西,付款时没注意就点了“同意”,结果开通了免密支付,之后莫名其妙被扣了好几笔钱。还有位深圳的彭女士更离谱,她3岁的小孩居然通过免密支付在网上买了东西,收到快递才发现账户被刷了好几千元。 更让人郁闷的是,想关掉免密支付简直比登天还难。拿微信来说,得先点“我”,再进“服务”,找到“钱包”,然后点“支付设置”,再翻到“免密支付”才能看到已开通的服务。
支付宝也差不多,设置藏在好几层菜单里,点到最后都快晕了。有的平台甚至要求你验证身份、输入密码好几次,操作繁琐得让人想放弃。黑子网上有网友抱怨,某平台的关闭按钮藏得太深,找了半天没找到,最后只能求助客服,结果客服还推三阻四。 为什么关闭免密支付这么麻烦?有专家分析,平台其实是故意把关闭流程设计得很复杂。他们希望用户继续使用免密支付,因为这能提高交易效率,增加用户黏性。比如,免密支付让用户下单更快,平台交易量上去了,收入自然也多了。
还有,自动续费的会员服务也常和免密支付捆绑,用户一不留神就被连续扣款。有位网友说,他在某视频网站开了会员,以为只是试用一周,结果连着被扣了三个月的钱,查账单才发现是免密支付惹的祸。 更严重的是,免密支付还带来了安全隐患。像苹果手机用户,很多人因为开通了免密支付,账户被盗刷,钱直接被转到游戏充值里。报道说,今年3月,全国多地用户反映,苹果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短时间内被刷走几千到上万元,钱大多流向了“代充”黑色产业链。
还有人丢了手机,捡手机的人通过免密支付把账户余额刷光,比如四川泸州有位市民,捡到手机后分8次扫码消费,把5100元的微信零钱花得一干二净。 面对这些问题,消费者该怎么办?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大家,网购时尽量别开免密支付,尤其是小平台。如果非要用,建议设置低额上限,比如100元以下,定期查账单,发现异常马上联系平台冻结账户。专家还建议,平台应该简化关闭流程,明确告知开通风险,不能总想着“套路”用户。比如,加个人脸识别,或者设置24小时内可撤销的机制,这样能减少误操作。
监管方面也有动作。2024年7月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平台在自动续费或免密支付前5天要提醒用户,还得提供简单的取消方式。可现实是,很多平台根本没做到。有律师指出,平台和银行的风控也不够严,盗刷发生时没人及时拦截,消费者维权还得自己举证,特别麻烦。 说到底,免密支付的初衷是方便大家,但现在却让不少人吃了亏。平台为了利益,设计复杂流程,甚至诱导开通,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中招。希望监管能更严格,让关闭免密支付像开通一样简单,把选择权还给我们这些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