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捞8万斤鱼请全校师生吃-连续10天免费供应麻辣红烧
山东威海一高校近日在校园湖泊中捕捞出80000斤鲜鱼,直接供应全校师生免费享用,活动持续10天,提供麻辣红烧等多种口味,学生们可凭鱼票领取鱼肉或转赠他人,现场热烈欢腾,彰显学校人文关怀与丰收喜悦。
徐依莎
山东高校捕捞八万斤鱼免费供应全校师生
近日,山东威海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在校园内的兼济湖组织大规模捕捞行动,从9月16日起连续10天为全校3万名学生和1600多名教职工提供免费鱼宴,总量高达80000斤。这一举措源于学校湖泊丰产的季节性鱼类资源,校长亲自带头参与捕捞,师生们齐聚湖边,网起银光闪闪的鱼群,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捕捞过程不仅高效有序,还融入了安全教育和环保意识,学生志愿者协助分拣,确保鱼类新鲜直达食堂。活动一经启动,便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成为“别人家学校”的又一典范,体现了高校在日常管理中注重资源利用与师生福祉的平衡。

这种捕捞行动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学校长期以来湖泊养护的成果。兼济湖作为校园生态亮点,每年秋季鱼类丰收时,学校都会组织类似活动,但今年规模空前,足见对师生的关爱力度。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教育不止于课堂,更延伸到生活细节中,让抽象的“人文关怀”落地生根,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
高校鱼宴持续10天多种口味可选麻辣红烧五香
鱼宴供应从中午和晚上两餐开始,每餐提供麻辣、红烧、五香等多种口味,厨师团队提前准备香料和调味,确保每份鱼肉色香味俱全。学生们只需凭发放的鱼票到食堂领取,份量充足,一人一票可多领,若不喜欢鱼类还可转赠给他人,避免浪费。现场照片显示,铁锅里鱼块与葱姜蒜交织翻滚,香气四溢,排队领取的队伍绵延不绝,许多学生边吃边拍照分享,称赞这是“开学福利”的巅峰。学校食堂为此加开临时窗口,配备专业厨师轮班操作,保证供应不间断,直至国庆前结束。
解读这一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学校的细致周到。多种口味的选择满足了不同地域学生的饮食偏好,例如北方同学偏爱红烧的醇厚,南方同学则钟情麻辣的刺激,这种包容性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同时,转赠机制的引入,更是巧妙解决了潜在问题,避免了强制消费的尴尬,体现了人文管理的智慧,让鱼宴从单纯的餐饮活动,升华为促进师生互动的平台。
学校校长带头捕捞鱼彰显教育人文温度
校长王淑英作为活动发起人,不仅带头下湖捕鱼,还亲自品尝首批鱼宴,与师生共餐,分享丰收喜悦。她在采访中表示,此举旨在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资源共享是教育理念的核心。捕捞当天,校长身着雨衣,手持渔网,与学生并肩劳作,鱼群跃出水面的瞬间引来阵阵掌声,这一幕被录制成视频,迅速走红网络,点赞量破万。学校教职工也积极响应,部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分拣和烹饪,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从教育角度分析,校长的亲力亲为远超形式主义,它传递出领导层与基层的零距离,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
在当下高压的学业环境中,这样的活动如一股清流,缓解了压力,培养了感恩之心。校长“精明”的资源统筹将湖鱼转化为民生福利,既环保又经济,体现了高校管理的创新性。这种温度,不仅温暖了当下,更为校园文化注入了长效活力。
全鱼盛宴引发网络热议羡慕别人家学校福利
活动曝光后,网络上涌现大量讨论,网友纷纷留言“羡慕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同学”“这才是理想大学生活”,相关话题阅读量超千万。媒体报道如羊城晚报、网易新闻等争相转载,标题多以“高校捞八万斤鱼请全校吃”为主,配以现场视频和照片,进一步放大影响力。一些教育博主分析称,此类活动有助于提升学校声誉,吸引优质生源,而学生反馈显示,参与者中90以上表示“非常满意”,部分同学甚至自发组织“鱼宴分享会”,交流烹饪心得。 热议的背后,是公众对教育公平的共鸣。
许多网友对比自身经历,感慨“我们的学校只发个苹果”,这反映出高校福利的区域差异。但从积极面看,它激发了更多学校效仿,推动教育生态优化。同时,活动也引发环保讨论,如鱼类捕捞是否可持续,学校回应称已预留种鱼,确保湖泊平衡。总体而言,这一事件已成为2025年秋季校园新闻的焦点,彰显了网络时代下高校传播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