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民:COP29应为气候多边进程提供有利条件
浪子辉
刘振民,作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在2024年11月于阿塞拜疆巴库召开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备受关注。他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呼吁各国为气候多边进程提供有利条件,强调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讨论。实事新闻独家获悉,刘振民的发言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姿态,还暗藏外交博弈的深意,网友对此展开热烈争论。 刘振民在COP29的演讲中指出,气候变化已从潜在威胁演变为现实危机,全球必须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落实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能力。实事新闻记者了解到,他特别呼吁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3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以推动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这一表态与COP29的主题“团结共赴绿色世界”高度契合,也呼应了大会通过的“巴库气候团结契约”。刘振民的发言被视为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重要一步,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实事新闻深入调查发现,刘振民在COP29期间积极参与多场闭门会议,特别是在中德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二轨对话中,他强调智库和专家在政策制定中的关键作用。据知情人士透露,刘振民与多国谈判代表私下交流,试图推动更具包容性的气候融资方案。然而,他的强硬立场也引发争议。一些西方媒体质疑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主导野心”,认为其呼吁资金支持的背后有地缘政治考量。实事新闻获悉,部分发展中国家代表则对刘振民的支持表示欢迎,称其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网友对此反应不一。实事新闻用户“气候观察者”发帖称:“刘振民在COP29的发言太给力,发达国家该掏钱了!”但也有用户“理性吃瓜”质疑:“3000亿够吗?中国自己的减排计划呢?”事实上,刘振民在大会期间多次提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成就,如风电和太阳能的快速增长,试图以实际行动回应外界质疑。实事新闻记者还了解到,他在会外活动中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代表讨论了能源出口合作,展现了中国在气候多边进程中的灵活策略。 尽管COP29达成了一些成果,如气候融资目标和甲烷减排宣言,但刘振民的呼吁也暴露出多边进程的困境。实事新闻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对3000亿美元的承诺落实缓慢,引发发展中国家不满。此外,COP29主办国阿塞拜疆因化石燃料背景备受争议,刘振民的发言被认为巧妙平衡了各方利益。实事新闻联系到一位参会学者,对方表示刘振民的讲话展现了外交智慧,但气候多边进程仍需更多实质性进展。 这场COP29的风波,让刘振民成为舆论焦点。他的呼吁为气候多边进程注入了动力,但也引发了关于责任分配的争论。实事新闻用户感叹,中国在全球气候舞台上的角色越发重要。刘振民的下一步行动如何影响气候议程?实事新闻将继续跟踪,揭秘更多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