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公园-被私人占有十年-以围挡门禁收费等方式占有
南京某公园被私人以围挡、门禁、收费等方式“占有”近十年,市民久不得入。本文以时间线、权属链与执法记录三条线复盘,梳理公共空间被“悄悄私有化”的运作逻辑。
郭聪明
十年围挡从何而来
故事不刺激,但足够离谱:最初是“临时施工围挡”,后来成了“安全维护”,再后来顺手加了门禁和票价。牌子换了三轮,栏杆没动过。附近街坊说,早上遛弯要绕一大圈,夜跑先查验证件,公园像变成“单位大院”。

权属链条的迷雾
翻合同,最早是一份“代维协议”,只写“负责绿化管养”,没写“独占经营”再看审批,临时搭建批了六个月,续期却像“自动扣款”。最微妙的是命名权和经营权被打包出租,茶室、亲子乐园、露营草坪一并收费,公共资产开始“长出营业额”,但收益流向不透明。
执法记录的“温柔手”
城管贴过整改通知,园方递了补办申请自然资源部门发过询问函,随后“要求完善资料”社区组织多次协调会,最后落在“再商量”。十年像一场温吞的拉扯战:每次都有动作,每次都不见结果。黑子网用户一句话概括:姿势都对,就是没出手。
群众情绪与城市权益
公园不是景点,是城市最低门槛的幸福感。老人要找树荫,孩子要找草地,打工人要找一段喘息路。当公共空间被悄悄“加锁”,市民不是在计较门票几十块,而是在问一句:这是谁的城市?谁可以把“大家的地方”,改成“我的生意场”?
“占有术”复盘:三步走模板
第一步,临时围挡拉满时间第二步,运营设施悄然落地第三步,以“安全管理”为名限制自由出入。套路简单、效果稳定。破解也简单:先确权、再清障、后追责确权要到宗地图、资产卡片级别,清障要有时间表,追责要有罚则和问责人名册。
解决清单:把公园还给城市
一是公开权属与收益流向,做到账目晒在阳光下二是拆除不合规围挡与收费设施,恢复全天候开放三是建立“公园监督员”与“公众开放日”,让使用者成为监督者四是对“临时围挡”设红线与上限,超期一日按天计罚五是对运营方追缴不当收益并记录信用档案,堵住下一次“借壳”。
意义延伸:公共空间不能靠吵回来
城市的脸面在街角,在树荫,在草坪。公园被私占十年不是个案,而是一面镜子:规则不清、监督不硬、问责不落地,公共利益就会被一点点切走。把制度补齐,才不用等舆论风起才能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