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共公园-被私人长期占用达十年用于经营活动-群众质疑管理缺失
南京二桥公园建成于2001年,与长江二桥同步开放,占地广阔,投资高达2.6亿元,本是为市民提供休闲绿地的公共空间,却在2013年闭园后迅速沦为私人“后花园”。受托管护的戴虎男子非法转运渣土、出租仓库、堆放集装箱,十年间将公园变身为营利场所,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围墙紧闭,外观破败不堪,居民多次投诉无果,直至媒体曝光引发社会震动,相关部门启动强制执行,但整改之路仍布满荆棘。
雅思小野马
南京二桥公园非法占用十年始末
南京二桥公园的非法占用事件源于公园闭园后的管理真空。2001年,该公园与长江第二大桥一同建成,集绿化、休闲、健身于一体,成为江北市民的“绿色氧吧”。然而,2013年因资金问题闭园后,二桥公司委托戴虎负责看管,却未严格监督,导致其逐步蚕食公共空间。起初仅为临时保管,很快演变为渣土倾倒场和仓库租赁点,戴虎通过这些非法活动获利数百万,公园内树木枯萎、垃圾堆积,昔日绿意盎然之地如今杂草丛生、围栏锈蚀。居民反映,公园大门常年上锁,周边空气污染严重,儿童无法就近玩耍,老人散步无处可去。

直到2025年11月,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曝光此事,事件才浮出水面,揭示了公共资源流失的深层问题。 这一始末不仅暴露了委托管理的漏洞,还反映出监管机制的缺失。二桥公司虽称已与戴虎解除协议,但十年拖延中,公园资产贬值严重,恢复成本预计需数千万元。媒体调查显示,戴虎曾多次被居民举报,却因证据不足或部门推诿而不了了之。事件曝光后,南京市园林局介入,法院下达强制执行令,要求戴虎限期拆除违规建筑、清理垃圾,但执行过程仍面临阻力,集装箱等物品迟迟未清运完。
整个过程从隐秘蚕食到公开对抗,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公众不禁质疑:一座公园,何以十年无人问津?
公共绿地私人霸占居民维权十年心路
公共绿地的私人霸占,不仅侵蚀了城市生态,更考验居民的维权韧性。在南京二桥公园事件中,当地居民从最初的困惑到愤怒,再到无奈等待,十年维权之路充满辛酸。早在2015年,就有居民向社区和街道反映公园异变,门前堆满建筑垃圾,异味飘散,影响生活质量。但反馈如石沉大海,相关部门多以“正在协调”搪塞。2020年,一位不愿具名的老人组织邻里联名上访,收集百余签名,却被转介多部门,最终无果而终。居民们感慨,维权成本高、程序繁琐,小区业主群里常有“算了吧,公园远在天边”的叹息声。
这一心路历程,凸显了普通民众在公共利益守护中的无力感。近年来,类似绿地被占事件频发,南京周边社区公园也曾遭围墙圈地、变身为私人菜园。专家分析,根源在于土地权属模糊和执法不严,居民维权往往陷入“多头管理”的泥沼。2025年曝光后,居民重燃希望,微信群里转发媒体报道,呼吁加快整改。但心路未平:十年光阴,孩子长大,老人凋零,公园的“失而复得”能否弥补情感创伤?这一事件提醒社会,维权不止于拆除,更需建立长效机制,让绿地真正回归公众。
南京公园整改执行难及未来生态恢复展望
南京二桥公园的整改执行,正面临从“纸面令”到“落地见效”的考验。法院强制执行令下达后,二桥公司表示戴虎已开始搬离部分物品,但现场仍可见集装箱林立、渣土未清,公园入口铁门半掩,内部荒草没膝。园林部门评估,恢复需重植乔木、铺设草坪、修建步道,预算超2000万元,工期至少半年。居民担心,冬季雨雪将加剧污染扩散,若执行拖延,生态链恐进一步断裂。媒体跟进报道显示,戴虎拒不配合的部分源于历史纠纷,二桥公司需追缴其非法所得,并追究刑事责任,方能彻底清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