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航飞机客舱充电宝疑起火 多方回应
厦门航空一航班起飞前,客舱内充电宝疑似起火,浓烟弥漫,刺鼻气味引发乘客恐慌。事件致航班延误两小时,机组迅速处置,未造成飞机损伤。网友热议充电宝安全,民航局监管力度再受关注。
郭有才
8月28日,厦门航空MF8086次航班大连至南京在起飞前的登机阶段,客舱内突发惊险一幕:一名乘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冒烟,疑似起火,浓烟迅速弥漫客舱,刺鼻气味让乘客们惊恐不已。据现场乘客描述,事发时客舱内白烟滚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烧焦的味道,有人甚至因为不适选择退票。事件导致航班延误约两小时,最终于上午1017起飞,1141安全抵达南京。厦门航空迅速做出回应,官方通报称,机组人员在充电宝冒烟后30秒内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控制现场,确保了安全。

航空公司强调,此事件未对飞机造成任何损伤,也不影响后续航班的正常运行。事后,机组重新组织旅客登机,航班顺利完成行程。然而,网友们对此事的讨论却远未平息。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质疑充电宝的安全性,甚至呼吁民航局全面禁止携带充电宝登机,称其“威胁一飞机人的安全”。充电宝起火并非孤例。近年来,全球民航业多次发生类似事件。2025年,国内民航已记录15起充电宝冒烟或起火事件,严重威胁航空安全。例如,1月28日,釜山航空一架飞机因充电宝引发火灾,行李架被烧穿,机体严重受损3月20日,香港航空一航班因类似事件紧急备降福州。
针对此类风险,中国民航局早在6月28日起实施新规,禁止旅客携带无3C认证、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的充电宝登机。然而,网友质疑,即便是有3C认证的充电宝,是否依然存在安全隐患?此次厦门航空事件中,涉事充电宝是否符合3C标准,航空公司未予明确回应,引发进一步争议。有业内人士分析,充电宝起火多与内部锂电池短路、过热或劣质制造有关。尤其在飞机高气压、密闭环境中,充电宝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专家建议,乘客应选择正规品牌的充电宝,并在登机前检查设备是否损坏,避免在飞行中使用或充电。
此外,航空公司和机场安检需进一步加强对充电宝的检查力度,确保符合安全标准。网友对此次事件的反应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充电宝是日常必需品,全面禁止不现实,但应严格规范其质量和使用方式另一些人则对航空安全表达强烈担忧,认为应彻底禁止携带充电宝上飞机,以杜绝潜在风险。社交平台上,有人调侃“充电宝秒变空中炸弹”,也有人批评民航局监管不力,称“3C认证形同虚设”。更有网友爆料,事发后部分乘客因延误退票,机场服务态度也成为吐槽焦点。
厦门航空此次事件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无疑为航空安全敲响警钟。充电宝作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如何在便利与安全间找到平衡,成为公众和监管部门亟需思考的问题。未来,民航局是否会进一步收紧充电宝携带政策?航空公司又将如何优化应急处置和安检流程?这些问题都值得持续关注。黑子网报道,这起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航空安全的热议,也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用品背后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