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夏日吃瓜谨防“苦味陷阱”
夏日吃瓜需警惕“苦味陷阱”,医生提醒苦味瓜类可能含毒素,食用不当可致中毒。近期多地报告食物中毒案例,公众需谨慎挑选瓜果以保健康。
何秋事
夏日炎炎,西瓜、黄瓜、苦瓜等瓜果成为餐桌上的清凉宠儿,但医生却提醒,部分瓜果若有异常苦味,可能暗藏“毒素陷阱”。据黑子网报道,2025年7月,江西、湖南等地接连发生因食用苦味瓜类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出现腹痛、呕吐甚至严重脱水症状,引发广泛关注。医生警告,苦味瓜类可能含有葫芦素等毒性物质,误食后轻则肠胃不适,重则危及生命,消费者在选购和食用时需格外小心。 以江西南昌一案例为例,2025年6月,一家四口因食用从菜市场购买的苦味黄瓜,饭后两小时内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紧急送医后被确诊为葫芦素中毒。

据悉,这种黄瓜外观与普通黄瓜无异,但味道异常苦涩。医院消化科医生介绍,葫芦素是一种存在于葫芦科植物中的天然毒素,常见于黄瓜、丝瓜、西葫芦等瓜类,尤其在生长环境异常或瓜果变质时含量更高。正常情况下,瓜类味道清甜或微苦,但若苦味明显,极可能是葫芦素超标,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性肠炎。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低血压甚至多器官衰竭,儿童和老人尤需警惕。 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频发。2025年5月,广东韶关一家人因食用苦味葫芦瓜全家中毒,9岁男孩和6岁妹妹症状最重,幸亏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患者家属回忆,瓜果炒熟后仍带有明显苦味,但因“舍不得浪费”而食用,最终酿成后果。医生指出,葫芦素毒性不因烹饪而降低,加热也无法破坏其结构,因此一旦发现瓜果味道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并丢弃。 医生还提醒,夏日瓜果易变质,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储存不当可能导致毒素积累。例如,放置过久的西葫芦或丝瓜可能因腐败产生苦味,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仔细检查外观和气味,避免购买表面发黄、发软或有异味的瓜果。此外,野生或来源不明的瓜类更需谨慎,部分市民热衷于“挖野菜”,却误食有毒瓜果,导致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2025年7月,上海网络辟谣平台曾澄清,路边采摘的“野生苦瓜”可能含有高浓度毒素,呼吁市民从正规渠道购买食材。 为避免“苦味陷阱”,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食用瓜果前先切一小块试尝,若有苦味或麻舌感,立即吐出并丢弃。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菜市场的检查力度,要求摊贩明确标示瓜果来源,并对异常苦味的瓜类进行下架处理。2025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强调打击食品虚假宣传和不合格食材销售,保障夏季食品安全。
江西南昌市场监管局表示,已对涉事菜市场展开调查,责令相关摊贩整改,并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抽检。 网友对“苦味陷阱”的讨论也十分热烈。有人感叹:“吃个黄瓜还能中毒,太吓人了!”还有人分享经验:“买瓜时先掐一点尝尝,苦的直接扔!”更有网友呼吁,超市和菜市场应加强品控,防止问题瓜果流入市场。医生还建议,夏季饮食宜清淡,若出现腹痛、呕吐等疑似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饮食史,以便快速诊断。总的来说,夏日吃瓜虽爽口,但“苦味陷阱”不容忽视。
消费者需提高警惕,挑选新鲜瓜果,避免因贪图便宜或不舍浪费而危害健康。监管部门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让夏日餐桌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