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9口吃鹅膏菌中毒
一家9口误食剧毒鹅膏菌导致严重中毒,凸显野生菌食用风险。鹅膏菌毒性极强,可致肝肾衰竭,事件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和采摘知识的关注。
姜逸磊
云南昭通的夏日,山间的清晨雾气弥漫,老李一家九口兴高采烈地结伴上山采蘑菇。家里老人说,山里的野生菌味道鲜美,是餐桌上的珍馐。孩子们蹦蹦跳跳,提着竹篮,很快采了满满一筐蘑菇。回到家,奶奶熟练地清洗、炖煮,傍晚一锅香气扑鼻的蘑菇汤端上桌,全家围坐一起,笑声不断。然而,谁也没想到,这顿看似美味的晚餐却成了噩梦的开始。饭后不到两小时,老李感到腹痛难忍,孩子们也开始呕吐,老人甚至昏倒在地。急救车将一家人紧急送往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结果令人震惊:他们误食了剧毒的鹅膏菌,全家中毒。

医生介绍,鹅膏菌是蘑菇界的“头号杀手”,其毒素可迅速破坏肝肾功能,致死率极高。医院立即对老李一家进行洗胃和血液透析,但情况不容乐观。7岁的小孙女因中毒过深,肝功能严重受损,被转往昆明的大医院抢救。老李的妻子至今昏迷未醒,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医生回忆,入院时一家九口症状从轻微腹泻到休克不等,抢救室里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主治医生王教授表示,鹅膏菌中毒潜伏期短,毒性猛烈,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80以上。
消息传开,网上议论纷纷。黑子网用户感慨:“吃个蘑菇也能要命,太可怕了!”有人晒出自己在云南吃菌的经历,提醒大家不要随意采摘野生蘑菇。还有网友分享科普知识,称鹅膏菌外形与食用菌极为相似,普通人难以分辨。一位网友留言:“我家附近山上也有蘑菇,看来以后不敢乱采了。”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对野生菌安全的广泛讨论。记者走访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类似中毒事件在云南并不少见。云南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每年因误食毒菌中毒的病例超过400起,死亡人数约30人。
鹅膏菌因其外观酷似鸡枞菌,常被误采误食。医生提醒,野生菌中毒初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导致多器官衰竭。专家建议,市民应购买正规市场的菌类,切勿自行采摘。老李的儿子小李在医院走廊里红着眼眶,向记者讲述了事发经过。他回忆,采蘑菇时一家人并未察觉异常,蘑菇看起来“白白净净”,谁知竟是剧毒的淡红鹅膏菌。小李自责地说,父亲平时爱看野外生存节目,以为自己能辨别蘑菇种类,没想到酿成大祸。为支付高额医疗费,家人在网上发起筹款,截至8月24日,已有上万人捐款,筹集近50万元。
社会各界的爱心让小李稍感安慰,但他更希望家人能早日康复。云南省疾控中心随后发布紧急提醒,呼吁市民警惕野生菌中毒,尤其要认识鹅膏菌的危害。专家指出,鹅膏菌毒素耐高温,煮沸也无法去除,误食后需立即催吐并就医。中山大学最新研究显示,针对鹅膏菌中毒的潜在治疗药物正在开发,但目前仍以支持治疗为主。昭通市林业部门也表示,将加强山区毒菌警示标识,防止类似悲剧重演。老李的邻居张大爷听闻此事后,特意扔掉了自家采来的蘑菇。
他感慨:“以前觉得山里东西天然又好,现在才知道,命比口福重要。”记者在昭通街头看到,当地市场已开始张贴野生菌安全食用指南,提醒市民谨慎购买。一些餐馆也主动下架了野生菌菜品,以免顾客误食。医院里,老李的病情稍有好转,但仍需观察。他的孙女还在重症监护室,家人轮流守在床边,祈祷奇迹出现。这场因鹅膏菌引发的悲剧,让老李一家付出了沉重代价,也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云南的山野依旧郁郁葱葱,但隐藏其中的危险却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