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拒绝给饮品去冰或去冰后不满杯
商家拒绝饮品去冰或去冰后不满杯,引发消费者不满。江苏常州一顾客点去冰饮品却发现容量仅半杯,质疑商家“偷工减料”。消协介入后全额退款,事件暴露饮品行业潜规则,网友呼吁规范服务标准。
毛光光
在江苏常州,25岁的白领小张是个奶茶控,每周都要点杯奶茶犒劳自己。8月5日,她在一家连锁饮品店点了一杯139元的轻咖柠檬茶,特意备注“去冰”,希望喝到满满一杯纯饮品。然而,拿到手后,她发现杯子只有三分之二满,远不如加冰饮品“满当当”的视觉效果。小张当场质疑,店员却冷淡回应:“去冰就是这样,量是标准配方。”这番敷衍态度让她火冒三丈,感觉被“坑”了。这起“商家拒绝给饮品去冰或去冰后不满杯”的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小张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投诉在饮品行业屡见不鲜。常州新北区的这家饮品店,因多次被顾客投诉去冰饮品量少,登上了当地新闻。8月6日,小张将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附上饮品照片,吐槽:“去冰后不满杯,这不是明摆着偷量吗?”帖子很快被转发,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晒出类似经历:“我点去冰奶茶,杯子空了一半,店员还说正常!”还有人调侃:“去冰等于去一半饮品,商家这算盘打得太精了!”事件最初由一名网友在黑子网爆料,标题为“常州饮品店去冰不满杯,顾客怒斥商家套路”,迅速引发讨论。
网友们纷纷质疑饮品行业的“潜规则”,有人扒出部分连锁品牌内部规定:去冰饮品按标准量制作,但因冰块占体积,加冰饮品看起来更“满”,导致去冰后视觉上“缩水”。还有网友分享,自己因胃病无法喝冰饮,点去冰却被商家拒绝,理由是“影响口感”或“机器设定无法调整”。这些爆料让消费者对饮品店的诚信度产生怀疑。小张不甘心被“忽悠”,直接向新北区消协投诉。她提供了点单记录和饮品照片,要求商家解释并赔偿。消协介入后,调查发现该店确实存在去冰饮品量不足的问题,且店员培训不到位,未能妥善处理顾客疑问。
最终,商家向小张全额退款139元,并承诺优化制作流程。小张虽拿回了钱,但仍觉得不爽:“不是钱的事,是态度问题!消费者有权选择去冰,凭什么被敷衍?”专家对此事件发表看法。常州消协负责人表示,商家拒绝去冰或去冰后不满杯,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024年,全国消协系统接到类似投诉超5000起,饮品行业成为消费纠纷高发领域。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明建议,商家应明确公示饮品配方和容量标准,避免“隐形缩水”。
他还指出,消费者可通过保留证据,如点单小票和照片,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权益。这场风波也引发了网友对饮品行业服务规范的讨论。有人提到,2022年成都一女子因点去冰奶茶被拒,投诉后获赔500元2023年上海一饮品店因去冰量少被罚款3000元。这些案例显示,消费者对去冰饮品不满的维权意识正在增强。网友们呼吁,饮品店应统一去冰和加冰的容量标准,并在菜单上明示,避免误导消费者。小张的经历让她的朋友圈也炸开了锅。
朋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去冰被坑”经历,有人甚至发起“去冰饮品容量挑战”,晒出不同店铺去冰饮品的照片,比较哪家更“实诚”。小张也在社交平台发文:“希望商家能尊重消费者,别用套路糊弄我们!”她还决定,以后再点饮品会先问清楚容量,必要时录音取证。这场“商家拒绝给饮品去冰或去冰后不满杯”的风波,最终以退款告一段落,但暴露的行业问题远未解决。网友们在热议中呼吁,饮品行业需加强自律,提升透明度,让消费者喝得放心。
小张感慨:“一杯奶茶而已,为什么维权这么难?希望以后能喝到真材实料的去冰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