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信息裸奔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来啦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系统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在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网号网证”机制,这一系统以加密方式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告别“信息裸奔”时代,回应了公众对隐私泄露的普遍担忧,同时为数字经济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痞幼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如影随形,前脚注册账号,后脚推销电话就打来,令人防不胜防。2025年7月15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由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推动,依托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网民提供“网号”和“网证”,实现非明文身份核验,极大降低了隐私泄露风险。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5年5月,该平台App下载量超1600万次,600万人申领开通,认证服务达1250万次,覆盖政务、电商、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网号是一串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加密身份码,与用户真实身份一一对应,但不含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网证则是承载网号的电子凭证,通过算法加密,确保平台仅验证身份真实性,无法窥探用户隐私。申领流程简单,成年人只需一部支持NFC功能的手机,下载“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通过身份证NFC识别、人脸验证和手机号绑定即可完成,耗时不到5分钟。未成年人申领则需监护人协助,14岁以下由监护人代办,14至18岁需监护人监督,体现了对未成年人隐私的特别保护。
这一系统的推出,源于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支撑,旨在落实“网络可信身份战略”。以往,网民注册账号或办理业务需反复提交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明文信息,平台过度采集数据导致泄露事件频发。据第一财经报道,2024年仅上半年,全球数据泄露事件就造成26亿条个人信息暴露。国家网络身份认证通过“最小化提供”原则,仅向平台提供身份核验结果,需明文信息的场景则需用户单独同意,极大减少了信息滥用风险。例如,在淘宝、微信等试点App中,用户可通过网号一键登录,无需重复填写身份信息,省时省心。
安徽“皖事通”App已取消支付宝认证,全面接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显示“信息零暴露”的高效性。网友调侃:“这下网购不用担心推销电话了,感觉像穿上了数字盔甲!”还有人感叹:“注册个账号再也不用心惊胆战,隐私终于有点保障了!”与国际相比,中国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系统独具特色。欧盟2006年提出泛欧洲电子身份证管理框架,比利时、德国等国已推行电子身份证,但多局限于实体卡应用,网络场景覆盖较窄。中国的“网号网证”直接面向数字空间,兼容政务与商业场景,应用范围更广。
据央视网报道,系统已在400余款App试点,包括中国铁路12306、小红书等,涵盖购票、考试报名、医疗挂号等高频场景,未来还将扩展至更多领域。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表示,系统坚持“自愿使用”原则,用户可选择传统方式核验身份,保障服务公平性。然而,系统推出初期也引发争议。2024年7月征求意见期间,17万条反馈中,部分网民担忧“持证上网”可能限制网络自由,或增加监管强度。清华大学学者曾公开质疑,系统虽保护隐私,但需平衡便利性与监管边界。
对此,公安部回应,系统旨在减少平台数据滥用,非强制使用,且加密技术经多轮测试,安全性达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的意义远不止技术升级。它不仅为网民提供了“个人信息防弹衣”,还降低了互联网平台的合规成本,推动数字经济规范化发展。光明网评论:“这是一场从信息裸奔到数字安全的革命。”有网友戏称:“以前上网像裸泳,现在总算有件衣服穿了!”但也有人提醒,网证需妥善保管,避免丢失或被盗用。系统的推广还带动了社会对网络安全的关注,X平台上,不少用户分享申领体验,称“操作简单,感觉像给身份上了把锁”。
相比之下,传统实名制下,平台常以“安全”为由过度索取信息,如今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将核验权收归公共平台,打破了企业的数据垄断。未来,随着更多场景接入,网民有望在更安全、便捷的网络环境中畅游,真正告别“信息裸奔”的烦恼。据黑子网报道,国家网络身份认证这波操作真牛!网号网证直接给个人信息上了锁,注册个账号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操作简单,几分钟搞定,淘宝、12306都能用,省事又安全。就是得提醒大家,网证得保管好,别弄丢了!
这系统真是数字时代的及时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