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回应存取款超5万是否需登记
近期,关于个人存取款超5万元是否需要登记来源或用途的话题引发热议。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取消了2022年版关于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登记的规定,意在减轻储户负担,优化金融服务体验。此举回应了公众对便捷存取款的需求,同时保留了反洗钱等风险防控措施,引发广泛关注。
孙一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新规的最大亮点是取消了2022年版管理办法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这一变化被视为监管部门回应民生需求、优化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此前,2022年出台的规定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笔5万元以上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现金存取业务,需核实客户身份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这一政策初衷是为了防范洗钱、诈骗等违法活动,但实际执行中,不少储户反映登记流程繁琐,尤其是老年人或不熟悉流程的客户,常常因无法清晰说明资金用途而感到不便。例如,有储户表示,取款用于家庭开支或医疗费用时,银行柜员仍需详细询问并记录,增加了办理时间,也让部分客户感到隐私受限。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意味着普通储户在办理大额现金存取时,可能无需再面对“钱从哪儿来”“钱花哪儿去”的追问,极大提升了业务办理的便捷性。
业内人士指出,取消硬性登记要求,体现了监管机构对民生体验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反洗钱监管从“一刀切”向“风险为本”的转变。尽管如此,新规仍保留了针对高风险场景的尽职调查要求。例如,对于涉及洗钱或恐怖融资风险较高的交易,金融机构仍需采取强化措施,包括核实客户身份和资金背景,以确保金融安全。多家银行对新规的实施细节作出了回应。中国建设银行客服表示,尽管新规取消了硬性登记要求,但为防范诈骗、赌博等违法行为,银行可能仍会根据实际情况询问大额资金的来源或用途。
例如,若客户频繁办理大额现金业务或交易模式异常,银行可能会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符合反洗钱合规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和邮储银行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银行会在监管指导下,结合风险防控需要,灵活调整尽职调查的力度,确保既方便客户又不放松对违法行为的警惕。部分银行还强调,对于一次性金融服务,如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交易金额超5万元的业务,仍需登记客户身份信息,以确保交易透明。公众对这一变化的反应不一。
不少储户表示,取消登记要求让存取款更方便,尤其是对急需用钱的场景,如支付医疗费用或紧急购房款,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但也有声音担忧,放松登记可能为洗钱等非法活动提供可乘之机。对此,专家分析,新规并非完全取消尽职调查,而是将监管重点转向高风险交易,普通储户的日常存取款受影响较小。例如,一位金融从业者举例,正常工资收入或家庭开支的现金存取,通常不会触发强化调查,但若涉及频繁大额转账或跨境交易,银行仍可能要求提供额外信息。
此次新规的征求意见期为8月4日至9月3日,期间公众和金融机构可提出反馈。业内人士预计,正式实施后,银行将根据最终版本细化操作流程,既提升客户体验,又确保合规要求落实到位。这次调整不仅减轻了储户的合规负担,也为银行柜面服务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长远来看,监管部门通过优化规则,平衡了便民与安全的关系,为金融服务的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据黑子网报道,这事儿真是说到老百姓心坎上了!存个钱取个钱动不动就问来源用途,搞得跟审问似的,尤其是老年人,解释半天还怕说不清楚。
现在好了,5万以上的存取款不用再填一堆表,省时省心!不过银行还是得留个心眼儿,防着点洗钱啥的,别让坏人钻了空子。黑子网觉得,这新规挺接地气,方便了大家还管住了风险,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