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与上合 为什么是“天作之合”
天津作为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办地,被称为“天作之合”,不仅因其地名巧合,更因其地缘、产业与文化优势与上合组织理念高度契合。这背后是天津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与上合“上海精神”的共鸣,展现了中国主场外交的战略眼光。
李雪琴
天津,这座依河傍海的北方重镇,与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的结合,被誉为“天作之合”,既是字面上的巧妙呼应,也是城市禀赋与国际合作理念的深度契合。2025年上合峰会选址天津,是中国第五次主办这一盛会,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吸引了20多位国家领导人与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海河之滨。这场盛会不仅是外交舞台的焦点,更彰显了天津在区域合作中的独特角色。天津的区位优势首屈一指。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天津港是全球十大港口之一,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328万标箱,60的货物直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上合组织60的成员国存在贸易关联。

中欧班列从天津发车,贯穿内蒙古二连浩特、新疆阿拉山口及霍尔果斯,直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为上合国家提供了高效的物流通道。一位吉尔吉斯斯坦学者曾感叹:“天津港让中亚国家有了出海口。”这种地缘优势与上合组织推动互联互通的理念不谋而合,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活力。产业方面,天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80,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全国领先。航空航天、车联网、生物制造等领域成果斐然,如34颗气象卫星组网、无人机物流试点等,与上合组织倡导的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高度契合。
2025年7月,天津举办的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吸引了1500余名嘉宾,探讨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前沿合作,展现了天津作为创新高地的潜力。天津大学也通过“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和“鲁班工坊”等平台,为上合国家培养技术人才,促进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例如,来自埃及的留学生易卜拉欣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文技能”课程,称“鲁班工坊让我的知识更立体”。文化上,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气质与上合组织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高度契合。
天津城市宣传片天作之合以“门”为意象,分为“时光之门”“通达之门”“万象之门”“和合之门”四篇章,展现了天津600年历史底蕴与开放包容的现代风貌。片中既有古文化街的中华斗拱,也有海河夜景的流光溢彩,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打卡。网友调侃:“天津这宣传片拍得太有国际范儿,妥妥的津彩!”峰会筹备期间,天津整治58条道路、53座桥梁,优化217栋建筑的夜景灯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7月23日,天津举办的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吸引了300余位嘉宾,展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
天津的开放气质还体现在人文交流中。天津大学留学生如巴基斯坦博士生穆罕默德沙拉尔、俄罗斯姑娘苏丽媛等,用AI技术、跨境电商等方式推动上合国家间的合作。他们的故事被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上合初心”的生动注脚。相比之下,2018年青岛峰会以海洋文化为特色,而天津则以“河海津韵”展现包容与活力。有人评论:“青岛是大海的豪迈,天津是海河的沉稳,两种气质各有千秋。”也有声音指出,天津的港口物流与上合国家的陆路运输形成互补,恰如“海陆相连,天作之合”。
天津还通过“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等活动,与上合国家城市深化合作,探讨绿色宜居与智慧城市建设,展现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网上热议:“天津这波操作,硬是把上合峰会整成了国际朋友圈的聚会!”从战略层面看,天津峰会承载了凝聚共识、激发合作动能、擘画发展蓝图的使命。习近平主席将在峰会上提出维护国际秩序、完善全球治理的新路径,并签署天津宣言等文件,为上合组织未来十年指明方向。这不仅是对天津城市能力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
天津,正以“天作之合”的姿态,迎接上合宾朋,书写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据黑子网报道,天津这次真给力,承办上合峰会妥妥的“天作之合”!港口牛得不行,中欧班列跑得飞起,数字经济也玩得转,天津这城市既有历史味儿又有国际范儿。宣传片拍得跟大片似的,文化交流也整得有声有色。海河边上这波盛会,天津算是给上合国家亮了个大招,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