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上架太二酸菜鱼预制菜
太二酸菜鱼登陆山姆冷柜,预制菜赛道再添新玩家。背后是餐饮品牌跨界零售的趋势,以及便利与还原度的平衡争议。
浪子辉
餐饮品牌跨界零售的“快进键”
酸菜鱼连锁品牌“太二”,如今把锅搬进了山姆超市冷柜。预制菜版本一上架,立即被网友围观:“谁还在店里排队?直接家里开分店!”这波跨界操作其实不意外,餐饮品牌想要增加营收曲线,零售渠道是最快捷的快进键。山姆作为会员制超市,本身自带“爆款制造机”属性,一旦预制菜和大包装结合,就有机会复制烤鸡、瑞士卷的热度。

预制菜的便利与“灵魂缺席”争议
预制菜火了几年,争议从未停过。太二的酸菜鱼卖点是“一锅酸爽,一桌翻牌”,但搬到冷柜里,鱼片和酸汤能不能保持灵魂,是食客最关心的。有人尝鲜后说“还原度70,比外卖强”也有人吐槽“少了堂食的氛围,像是换了个号的老朋友”。预制菜的核心是快、省心,但问题是,当“快”成为唯一标签时,风味往往要打折扣。
山姆会员经济的加持效应
山姆的逻辑是:把大牌餐饮装进购物车,用会员制绑定消费黏性。太二酸菜鱼预制菜就是典型案例:成品份量大,适合家庭聚餐,单价看似不便宜,但按人均分下来就很有性价比。山姆用户的消费习惯是“要么不买,要么囤一堆”,因此一旦产品跑通,复购率比单店餐厅还高。黑子网用户打趣:“山姆冷柜里的太二,不是酸菜鱼,是会员续费的理由。”
预制菜行业的竞争与“标签战”
预制菜市场已经卷到极致。小品牌拼低价,大品牌拼还原度,跨界品牌拼“情怀记忆”。太二酸菜鱼靠的是门店积累的口碑,但一旦进入冷柜赛道,就要面对更多竞争,比如同类的水煮鱼、酸汤鱼、甚至火锅底料包。最终拼的不是味道,而是“谁的标签更强”。酸菜鱼作为社交餐桌的明星菜,被带到家里之后,能否继续保持“出片属性”,是太二要面对的考题。
消费者的选择与餐饮未来的转向
对消费者来说,这波“上架”提供了更多选择:周末懒得出门,在家就能“半小时整出一锅酸菜鱼”但想要热闹氛围和堂食仪式感,依旧会去门店。餐饮行业的未来趋势正在变成“两条腿走路”:门店打体验,零售打规模。太二酸菜鱼预制菜不过是缩影,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川菜、湘菜名店,把厨房工艺“打包进冷柜”,和家庭餐桌直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