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房变凶宅-装修工人触电身亡-房主索赔44万元-法院判决
湖北黄石一装修婚房过程中工人触电身亡,屋主称“婚房变凶宅”,索赔44万遭驳回精神损失部分,法院判定施工方赔偿贬值损失5万元,此案引发“凶宅认定”与房屋财产权益的舆论热议。
岚莺
婚房突发工人身亡:喜事未到先染阴影
2023年5月,王先生与黄石市某装饰公司签约装修婚房,本想高高兴兴布置新家。不料在施工过程中,防水工程工人范某某因触电意外身亡,事件发生地就在王先生家里的卫生间。屋主表示:家人一听“这里有人死过”,就觉得这房住不踏实,更别说办婚礼了。从“人生大事”变成“阴影房”,让原本温馨的期待被彻底打乱。

凶宅争议拉锯:44万贬值5万精神损失,一审只支持一项
王先生将装修公司、其分公司及防水工程分包商一并告上法庭,认为事故造成的“死亡事件”让房屋严重贬值,提出共计49万余元的索赔申请。诉求分为两块:一是44万元的房屋贬值损失二是5万元精神损害赔偿。但法院最终判决中,只支持了5万元贬值赔偿,驳回精神赔偿请求。法官认为,房屋虽然结构无损,但“在社会观念上已成为凶宅”,确实可能在后续出售或出租中产生价格折扣。
法律视角解读:房屋“功能完好”“心理完好”
法院特别指出:虽然王先生房屋功能未变,但“房屋价值并不只是物理指标”,还涉及“人文氛围、居住心理和文化认知”。在大多数中国人观念中,屋内死过人,尤其是非正常死亡,就会被认定为“凶宅”。无论相信与否,市场价格确实会受影响,因此贬值损失客观存在。但精神损失方面,法院则更为保守:认为王先生虽有心理不适,但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人身侵权”。
施工方责任划分:分包无监管,雇主担主责
案件查明,防水工程被分包给某批发部,死者正是该方派出的工人。法院认定:批发部未履行工人安全监管责任,应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装修公司因选用有资质分包方、施工项目不涉及国家职业准入门槛,认定不构成“选任过失”,免责。这也提醒了行业:哪怕工人合法上岗,只要现场管理缺位,雇主也要承担全部后果。
“凶宅”标签何解?二手市场隐忧或成新问题
案件虽判定赔偿,但现实中的“凶宅交易”问题仍未得到统一定义。目前我国法律未对“凶宅”明文界定,是否需主动披露、能否列入“瑕疵合同”,各地执行不一。有律师建议:可借鉴香港、台湾等地经验,强制设立“告知义务”,否则极易引发后续交易纠纷。对于王先生而言,未来若想出售婚房,“是否如实告知”将成为另一个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