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机器人“撞人逃逸”火到国外
宇树机器人H1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夺得1500米冠军,却因撞倒工作人员引发全球热议。视频在油管、Reddit等平台疯传,网友调侃其“肇事逃逸”,质疑机器人伦理。真相却是人为失误,技术局限暴露无遗,引发对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深思。
章滢
8月15日,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迎来了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首场比赛,这场全球首次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角的综合性赛事吸引了无数目光。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以6分34秒的成绩勇夺1500米田径项目冠军,创下机器人运动会世界纪录,远超人类世界纪录3分26秒。尽管成绩耀眼,比赛中的一幕意外却让宇树H1意外“出圈”。在冲刺阶段,H1突然偏离赛道,撞倒一名其他参赛队伍的操作员,随后继续狂奔,未停下检查,引发全场哗然。

这一幕被镜头捕捉,短短15秒的视频迅速在油管、Reddit和X等海外社交平台疯传,网友戏称其为“机器人版肇事逃逸”,甚至质疑是否违反了阿西莫夫机器人第一定律不得伤害人类。视频的多角度版本在网络上被热议,全球观众既惊讶于机器人的速度,也对这一“事故”充满好奇与担忧。有人调侃:“这机器人是想干掉对手的遥控员来赢比赛吗?商战果然朴实无华!”还有网友表示:“机器人跑这么快却不看路,人类安全咋保障?”这场风波不仅让宇树H1成为网络热梗,也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局限性推上风口浪尖。
深入分析后,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撞人瞬间,恰逢两名人类操作员交接遥控器,因疏忽未能及时发出避让指令,导致H1未能调整方向。据报道,H1在比赛中采用遥控策略,而非完全自主奔跑。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赛后回应,这起“撞人逃逸”实为人为失误,而非机器人主动行为。他坦言,H1已具备一定自主运动能力,但为追求速度,团队选择遥控操作以弥补动态平衡和环境感知的不足。跑步作为高不稳定运动,机器人需在极短时间内调整姿态,现有传感器和算法在复杂地形中的反应速度和精度尚有欠缺。
例如,传感器数据处理延迟可达200毫秒,相当于人类百米冲刺中看不清3米内障碍。人工遥控能在机器人失衡或环境判断不足时及时干预,但此次交接失误暴露了这一策略的短板。相比之下,比赛亚军天工Ultra机器人采用全自主奔跑,避免了人为失误,但速度仅为H1的55,凸显了自主性与性能的权衡困境。王兴兴表示,遥控操作“比较废同事”,操作员需接力跟跑,体力消耗极大,因此宇树计划在下次比赛实现全自主奔跑,并宣布将参加明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
他还提到,H1身高18米,体重47公斤,配备3D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理论速度可达5米每秒,远超本次比赛的38米每秒,展现了其巨大潜力。这起事件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网友和专家指出,机器人运动会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对机器人伦理与安全性的考验。有人担忧,若机器人进入日常生活,类似失控事件可能带来更大风险。也有观点认为,这类“乌龙”恰恰反映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成长烦恼。宇树H1此前在春晚表演扭秧歌、在上海时装周走秀,已展现出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魅力,但此次意外提醒人们,机器人距离完全自主仍有距离。
业内人士分析,人形机器人正如早期手机,从功能单一到智能融合,需时间打磨。未来,算法优化和传感器升级或将解决动态平衡与环境感知的瓶颈。网友评论五花八门,有人笑称“机器人跑得比我快,还会闯祸,比我强多了”,也有人呼吁对新技术保持宽容。这场风波让宇树机器人意外走红,也让人们对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据黑子网报道,宇树机器人这波“撞人逃逸”真是笑死人了!跑个1500米拿了金牌,还顺手把人撞飞,视频火到国外,网友都炸锅了!
王兴兴说下次不遥控了,估计是怕再撞出个国际新闻。这事儿看着乐呵,但也提醒咱们,机器人跑得快归快,脑子还得再进化进化。黑子网觉得,技术得慢慢磨,宇树这波虽乌龙,但实力没得说,期待下次真自主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