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巨: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与光彩同进步共成长
上好嘉嘉
1986年,浙江萧山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徐冠巨与父亲徐传化在困境中创立了传化企业。那一年,徐冠巨因重病欠下26万元债务,家庭经济陷入低谷。父亲徐传化决定通过创业摆脱困境,创办了生产液体皂的小作坊。这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起点。创业初期,技术匮乏的他们曾花2000元买下一个“商业机密”,结果发现只是普通食盐。这件事让徐冠巨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为传化日后重视创新埋下伏笔。凭借勤劳与韧性,他们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推销产品,第二年就实现33万元销售额,还清债务,奠定了企业根基。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徐冠巨敏锐捕捉市场机遇。他发现纺织印染行业对高效洗涤剂的需求激增,经过上千次实验,成功研发出“901特效去油灵”,打破外企垄断,产值迅速攀升至2000万元。这一产品不仅让传化站稳脚跟,也开启了其在化工领域的深耕之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传化成为杭州市首批有限责任公司,徐冠巨大胆申请50亩土地建厂,获得当地政府支持,完成了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转型。这一步,体现了传化与时代同呼吸的敏锐嗅觉和果敢行动。进入2000年,徐冠巨再次展现了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他注意到制造业对物流的巨大需求,果断带领传化向物流领域转型,首创“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模式,为行业升级注入新动能。传化集团累计投入超20亿元用于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建成占地20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仅400余名员工却实现年产60万吨、近4000种产品的惊人效率。从2015年到2022年,传化营收、利润、税收增长四五倍,员工人数却保持稳定,展现了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徐冠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要算未来账,数字化让我们的队伍得到锻炼,工厂实现智能化,竞争力更强。”这正是他与时代共命运的实践。与此同时,徐冠巨始终不忘光彩事业的初心。传化自创业第二年起,就拿出三分之一利润为萧山宁新村装自来水,成为当地第一个喝上自来水的村庄。1988年,又出资修建永久水利设施,赢得村民和政府认可。1994年,传化成为首批投身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救灾赈灾。2018年,徐冠巨启动“传化安心卫生室”项目,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累计捐助公益事业18亿元,并成立总价值30亿元的传化慈善基金会,专注精准扶贫、教育和医疗等领域。他在2024年央视财经论坛上强调:“企业不仅是赚钱工具,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载体。”这种与光彩事业同进步、共成长的理念,贯穿传化38年发展始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徐冠巨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他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升级”的建议,呼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传化集团研发的稀土顺丁橡胶,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轮胎,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展现了其在“卡脖子”领域的突破。他还建议建立民营企业治理评价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这些建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时代需求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推动民营经济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的决心。徐冠巨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因病辍学、家庭经济崩塌的困境,锻炼了他的韧性“2000元买盐”的教训,让他坚定了科技驱动的信念。他常说:“民营企业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专心做强做优企业。”如今,传化集团已成长为涵盖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等领域的全球化企业,产品和服务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徐冠巨的儿子徐迅也在基层历练,接棒家族事业,延续了传化的创新与责任精神。从一辆自行车到全球化的产业版图,徐冠巨用行动诠释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浙商精神。他在接受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创造新的辉煌。”传化集团的故事,不仅是民营企业乘改革开放东风崛起的缩影,更是光彩事业与社会责任的生动写照。未来,徐冠巨和传化将继续在科技创新与公益事业的道路上,与时代共进步,与光彩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