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部:常年不超过最高承载量的旅游景区不实行预约
痞幼
2024年9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宣布,常年游客接待量不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旅游景区,可不实行预约制度。此举旨在解决游客反映强烈的“预约难、入园难、支付难”问题,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促进文旅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文旅部资源开发司负责人表示,对于确需预约的景区,将指导其科学设置线上线下购票渠道,简化预约程序,优化服务体验,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这一政策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旅游行业在后疫情时代迈向更加灵活、便捷的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是指景区在保障安全、服务质量和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景区接待游客不得超过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自2013年旅游法实施以来,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成为行业标准,旨在防止游客拥挤、资源破坏和安全隐患。2015年,国家旅游局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 034-2014,指导全国5A级景区完成承载量测算并向社会公布。截至2024年,全国共有339家5A级景区和4000余家4A级及以下景区完成承载量核定。 文旅部的这一新政策针对的是常年客流量较低、未达承载量上限的景区。这些景区多为中小型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景区或新兴开发景区,游客量波动较小,常年接待量远低于核定上限。例如,江西婺源的篁岭景区、浙江台州的仙居神仙居景区等地,数据显示其年均游客量仅占最大承载量的50-70。文旅部认为,取消这些景区的预约要求,能有效降低游客的出行门槛,提升游览便利性。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旅游市场接待游客3786亿人次,同比增长143,但部分中小景区因预约流程复杂导致游客流失,影响了市场复苏。 对于需保留预约的景区,文旅部提出了具体优化措施。首先,景区应通过智慧化手段完善票务系统,如开发手机客户端、官网、电话预约等多渠道平台,确保预约流程简便高效。其次,景区需实时公布客流量信息,引导游客错峰出行,避免高峰期拥堵。此外,文旅部鼓励景区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控技术,实现客流动态管理。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分时段预约实时客流监测”模式,将游客接待量控制在最大承载量8万人日的80以内,有效提升了游览体验。 此政策的推出与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GBT 177752024的实施相辅相成。新版标准将于2025年3月1日起生效,强调以人为本、以质取胜,新增了“旅游市场影响力”指标,要求景区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注重游客满意度和市场吸引力。对于常年客流量较低的景区,取消预约不仅减轻了运营负担,还能通过灵活的票务政策吸引更多游客。例如,2024年国庆期间,河南云台山景区试点取消预约,游客量同比增长18,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12。 然而,取消预约也带来一定挑战。业内专家指出,部分中小景区可能因缺乏客流监测设备或管理经验,在节假日面临突发性客流激增,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安全隐患。为此,文旅部要求各地文旅部门加强指导,配备智能监控、客流预警等设备,确保景区在取消预约后仍能科学管理客流。例如,2024年五一期间,山东泰山景区因游客量接近最大承载量72万人日,临时启动分流措施,避免了拥堵。 从市场反馈看,游客对取消预约普遍持欢迎态度。上海市民李女士表示:“以前去一些小景区还要提前预约,流程麻烦,有时会放弃。现在直接买票入园,方便多了。”但也有游客担心,热门节假日可能因客流失控影响体验。对此,文旅部强调,取消预约的景区需制定应急预案,在客流接近承载量时及时启动限流或预约机制,确保安全有序。 此政策还反映了中国文旅行业后疫情时代的转型方向。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景区普遍实行“限量、预约、错峰”政策,游客量一度被限制在最大承载量的30-50。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文旅部逐步放宽限制,2024年已将景区接待上限调整至核定承载量的80。取消常年低客流景区的预约要求,是这一政策的延续,旨在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助力“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旅游收入达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文旅市场的复苏势头强劲。 展望未来,文旅部计划进一步推广智慧旅游解决方案,通过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数字人、智慧导览等技术,提升景区服务效率。例如,杭州西湖景区2024年上线“数字导游”系统,游客可通过手机获取实时讲解和线路推荐,满意度提升15。对于取消预约的景区,文旅部还将加强监管,确保其在客流管理、服务质量和生态保护方面达标,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旅游体验。 2024南翔国潮大会等活动也为中小景区提供了借鉴。南翔古镇通过融入国潮元素、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年游客量稳定在最大承载量的60以下,符合取消预约的条件。未来,随着更多景区优化管理、提升服务,常年低客流的景区有望通过取消预约释放更多活力,为游客带来更便捷的出行体验,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