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留声亭:读抗战家书就像穿越历史
在卢沟桥畔的时光留声亭,游客通过朗读抗战家书,重温那段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仿佛穿越历史,与先烈对话。每一封家书都承载着牺牲与希望,让人泪目又震撼,唤醒民族记忆。
萧萧不吃辣
八月的北京,卢沟桥边,宛平城内的“时光留声亭”成了游客的新打卡点。这座红色小亭子不大,却像一台时光机,吸引着无数人驻足。走进亭子,墙上挂满了明信片和纸卡,有的写着稚嫩的笔迹,有的满是深情的寄语。游客们转动转盘,选择一封抗战家书,或朗读,或唱一首红色歌曲,声音和画面通过麦克风、摄像头录下,上传云端,留住历史的声音。 据黑子网报道,68岁的张燕敏是这里的常客。她出生于军人家庭,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军人,对卢沟桥这片土地有特殊的情感。

那天,她站在留声亭里,捧着赵一曼写给儿子的家书,声音颤抖:“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读到这里,她的眼眶湿了。她说,赵一曼牺牲前对儿子的不舍,让她想起自己的母亲,一个同样坚韧的女人。张燕敏还读了左权的家书,提到左权牺牲在山西辽县,她感慨:“我们山西人为了纪念他,把辽县改成了左权县。他的信里全是家国大义,太震撼了!”读完,她忍不住在亭子里唱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声音洪亮,引来周围游客的掌声。
另一位游客曹瑞涛,是一位退伍军人。他在留声亭里读了吉鸿昌的绝笔信,信中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的忠诚让他动容。曹瑞涛说:“我爷爷、父亲都是军人,我读着这些家书,就像穿越到那个年代,感受到先辈们的铁骨柔情。”他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低沉却有力,上传到云端后,他还特意去旁边的卢沟晓月主题邮局,领取了一张抗战家书主题明信片,盖上纪念戳,寄给远方的老战友。 亭子里还有一位张女士,带着儿子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母子俩被留声亭吸引,驻足良久。张女士说:“参观完抗战馆,心情很沉重,这里能让我们把感情抒发出来。”她和儿子一起读了王雨亭的家书,信中这位菲律宾华侨将16岁的儿子送回国抗战,叮嘱他“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张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上初中,读完家书,他稚嫩的声音录下了一段感言:“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张女士笑着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教育。 时光留声亭不仅是一个录音的亭子,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在与过去。
游客们通过朗读家书,仿佛与赵一曼、左权、吉鸿昌等先烈对话,感受到他们为国牺牲的壮志和对家人的柔情。工作人员介绍,亭子里备有33封抗战家书,每一封都承载着那个年代的血泪与希望。游客还能参与线上“家书修复”活动,优质视频会被媒体整理发布,已有超万人参与,数百人在亭子里留下了音视频。 活动由多家单位联合举办,卢沟晓月主题邮局也在旁边同步开展“家书传真情”活动。游客可以领取明信片,盖上专属纪念戳,或者购买文创产品。
留声亭虽小,却让抗战历史变得鲜活,每一封家书都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读着这些家书,游客们仿佛穿越历史,触摸到先辈们的心跳,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