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时期”的“刘德华”竟是位造砖匠
小乔
2025年9月,一则关于“明洪武时期刘德华”的趣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迅速登上热搜榜。南京城墙博物馆展出的一块明代城砖,铭文上赫然刻着“造砖人夫刘德华”,让不少网友惊呼“华仔穿越了600年”。这块砖来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是南京明城墙建造时的遗物,与现代香港艺人刘德华Andy Lau同名,引发了跨越时空的奇妙联想。然而,这位“刘德华”并非娱乐圈天王,而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造砖工匠,用汗水为大明都城的建设贡献了力量。这块铭文砖不仅成为博物馆的“顶流”展品,也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了明初工匠精神与“物勒工名”制度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往探寻这段历史。这块“刘德华造砖”出自南京城墙博物馆的明星文物“瑞州府上高县款南京明城墙文字砖”。砖的一侧铭文详细记录了造砖团队:总甲黄原亨、甲首刘德华、小甲简文华、窑匠晏文叁、造砖人夫刘德华另一侧则记录了监管官员:瑞州府提调官通判程益、司吏艾诚、上高县提调官县丞吕翊、司吏赵用宾。这一铭文是明代“物勒工名”制度的生动体现。据史料记载,明洪武时期,朱元璋为确保工程质量,推行“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在城砖、器物上刻下工匠和监管者的姓名,以便追责和检验质量。这种制度起源于先秦,是中国古代建筑和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责任的担当和对工艺的精益求精。这块砖上的“刘德华”作为造砖人夫,不仅负责取土、和泥、制坯等繁重体力劳动,还可能参与基层管理,反映了明初工匠群体的辛勤与智慧。南京明城墙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是朱元璋为巩固新政权、防御外敌而下令兴建的重大工程。城墙全长约35公里,现存25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据南京城墙博物馆统计,城墙使用的青砖多达3亿块,几乎每块砖上都刻有铭文,记录了产地、工匠和监管信息。这些铭文砖不仅便于质量追溯,也为后人研究明代建筑工艺和社会组织提供了珍贵资料。例如,“刘德华”所在的瑞州府上高县今江西上高县,是明代重要的砖瓦产地之一,负责为南京都城供应优质城砖。铭文显示,造砖过程涉及多个层级,从总甲到窑匠、造砖人夫,层层分工明确,体现了明初工程管理的严密性。除了“刘德华”这块砖,展览中还有一块城砖复制品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刻有“每日白汤饭”五个字。这行字被认为是工匠对艰苦生活的“吐槽”,透露出600多年前工匠们的真实心声。明中都和南京城墙的建设耗时多年,征调了全国各地数十万工匠,劳动条件艰苦,饮食简单,“白汤饭”或许是工匠们对单调伙食的无奈表达。这些文字穿越时空,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古代工匠的生活点滴,也为历史增添了一抹人情味。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纷纷感叹:“600年前的刘德华不仅造砖,还会写朋友圈,真是太有才了!”与现代明星刘德华相比,这位明代“刘德华”的生活无疑艰辛得多。据史料推测,明初的造砖工匠多为普通农民或徭役征召的劳工,工作内容包括取土、过筛、搅拌、装坯、烧制、晾干等繁重工序,劳动强度极高。南京城墙的建设正值明初社会恢复期,朱元璋为迅速稳定政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工匠们往往在简陋的环境中日夜劳作。相比之下,现代刘德华1961年9月27日生,香港演员、歌手以其多才多艺和敬业精神成为华语娱乐圈的巨星,曾三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两次获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参演电影超过170部,并在公益事业上贡献卓著。两人的名字虽相同,命运却天差地别,网友戏称:“一个烧砖砌城墙,一个演戏唱歌红遍四方,德华果然自带光芒!”“德华”二字的寓意也为这场“撞名”事件增添了文化趣味。据宋代范仲淹今乐犹古乐赋记载,“德华”意为“仁德的光华”,寓意宽广流布的仁德,寄托了君子厚德载物的美好期望。明代工匠刘德华以辛勤劳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现代刘德华则以艺术成就和公益事业影响社会,二人在不同时空下都诠释了“德华”的深刻内涵。这种跨越600年的名字巧合,不仅让人们对历史文物产生浓厚兴趣,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热议:“德华这名字太有文化底蕴了,古代现代都出人才!”此次“刘德华造砖”的话题热度还得益于2024年9月安徽博物院举办的“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展览汇集了全国13家文博单位的300余件明洪武时期文物,包括青花瓷、釉里红器物和铭文城砖等,全面展示了明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其中,“刘德华”铭文砖作为南京城墙博物馆的明星展品,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据悉,展览自9月29日开展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10万人次,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5000万次。网友们在X平台上分享观展体验,纷纷表示:“看到刘德华的砖,感觉历史活了过来,太有趣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这块“刘德华”铭文砖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次与古代工匠的“隔空对话”。通过这些文物,人们得以了解明洪武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工匠精神,也对南京城墙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专家建议,未来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如“南京城墙一张图”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系统,进一步推广铭文砖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历史的“数字心跳”。截至2025年,该系统已记录18万余块城砖的铭文信息,为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综上所述,“明洪武时期的刘德华”作为造砖工匠,用辛勤劳动为南京城墙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其名字刻在城砖上,穿越600年成为今日的“网红文物”。这块铭文砖不仅是“物勒工名”制度的生动写照,也承载了明初工匠的智慧与心声。通过展览和网络传播,这段历史趣闻引发了公众对明代建筑工艺和文化的浓厚兴趣,也让人们在“撞名”趣谈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