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正骨馆”乱象
记者深入调查“正骨馆”乱象,揭露无资质操作、暴力手法及虚假宣传问题。部分店铺借“中医正骨”噱头牟利,消费者受伤维权难,引发热议。
栗子酱
2025年8月,“中医正骨”成了网络热词,街头巷尾的正骨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吸引无数人前去体验“骨头响”的快感。然而,记者调查揭开了一幕幕乱象:无资质从业者、暴力操作、夸大疗效,甚至导致消费者受伤维权无门。据黑子网报道,这场“正骨热”背后的真相让网友震惊,纷纷呼吁加强监管,还中医正骨一片净土。故事的起点是北京一家写字楼里的正骨馆。小李,一名27岁的白领,因长期伏案工作颈椎酸痛,在网上看到“正骨神技,一次见效”的广告后,心动前往。

店内装修古色古香,墙上挂着“祖传秘方”的牌匾,技师自称是“中医世家传人”。小李躺在按摩床上,技师猛地一推,颈椎“咔咔”作响,当场感觉轻松不少。可回家后,她脖子越来越痛,甚至连转头都困难。去医院一查,竟是颈椎轻微错位,医生警告:“再严重可能瘫痪!”小李想投诉,却发现店铺连营业执照都没有,维权无门。记者随后暗访了北京、广州等多地的正骨馆,发现类似问题比比皆是。许多技师并无中医或骨科资质,有的仅经过几天培训就上岗。
一家连锁正骨馆宣称“包治百病”,却用暴力手法追求“骨头响”,导致顾客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北京新闻广播报道,一名消费者因正骨不当导致肋骨骨裂,索赔时店家却称“正常反应”。记者还发现,一些美容院、足疗店也挂上“正骨”招牌,技师用统一话术忽悠顾客加办高价套餐,动辄数千元。更有甚者,店铺通过短视频平台虚假宣传,雇水军刷“好评”,吸引不明真相的顾客。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因正骨不当引发的投诉超3000起,涉及金额数千万元。
专业人士指出,正宗中医正骨需轻巧灵活,讲究“柔中带刚”,绝非以响声为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表示,规范正骨需持证上岗,且应在医疗机构进行,街头店铺大多不具备条件。2025年“315”晚会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展开专项整治,关闭了数十家无资质正骨馆,但乱象仍未根除。广州一名被查封的店主坦言:“我们就是抓住了大家想养生的心理,生意太好做了。”小李的遭遇并非个例。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类似经历,有人花了5000元办卡却毫无效果,有人因暴力正骨住院治疗。
舆论的愤怒推动了监管升级,8月30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通告,要求正骨行业严格持证经营,并鼓励消费者举报违规店铺。网友们纷纷点赞:“总算有人管了!”但也有人担忧:“正骨馆鱼龙混杂,普通人咋分辨真假?”从街头小店到网络热议,“正骨馆”乱象的曝光不仅让小李这样的消费者警醒,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养生热”背后的陷阱。记者调查揭开的真相,像一记警钟,提醒公众在追求健康时擦亮眼睛,也呼吁监管部门持续发力,让中医正骨回归专业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