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特朗普取消访印暴露霸权思维
特朗普取消访印计划,引发学者热议,被指暴露其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此举不仅反映了美印关系的微妙波动,更折射出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对盟友的强硬态度,凸显其外交决策中的单边主义倾向,试图以美国利益凌驾于国际合作之上。
孙一宁
特朗普原计划借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之机访问印度,旨在巩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扩大影响力。然而,印度方面对特朗普的提议表现出明显保留,尤其是拒绝了其与巴基斯坦军方领导人同框的安排,显示出印度不愿被用作美国地缘政治的“道具”。印度总理莫迪近期强调支持国货、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进一步让特朗普的如意算盘落空。最终,特朗普单方面取消访印行程,这一决定被外界解读为对印度态度的报复性回应。据网易新闻报道,有学者指出,特朗普此举暴露了其一贯的霸权思维,试图以高压手段迫使盟友顺从美国意志。

美印关系近年来看似升温,2019年休斯敦“你好,莫迪”活动曾是双方友好的象征,但此次事件让关系急剧降温。特朗普的决定不仅让印度感到被“甩脸子”,也引发了盟友对美国可靠性的质疑。香港媒体分析,若特朗普继续疏远印度,中国可能在印太地区“坐收战略红利”,尤其是在中印关系缓和的背景下,印度或更倾向于平衡外交而非完全倒向美国。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并非新生事物,而是美国外交传统的延续,但其直白与强硬的表达方式让盟友倍感压力。
据头条X报道,特朗普期待印度完全配合其战略部署,但印度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不愿在美中博弈中彻底选边站。莫迪的“印度制造”倡议和对本土经济的重视,与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形成微妙对冲。特朗普取消访印的举动,被一些学者视为对其“交易型外交”的又一次体现:当盟友未能满足其条件时,他便以退出或施压作为回应。类似的情况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已显现,例如退出巴黎协定、威胁对加拿大和欧盟加征关税等,都反映了其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单边主义逻辑。
此次事件还引发了对美印关系长远影响的讨论。美印关系近年来因共同应对中国崛起而升温,尤其是在QUAD框架下,双方在军事、技术和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然而,特朗普的决定可能让印度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合作深度。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指出,特朗普的保护主义理念根植于19世纪的重商主义,强调“对等贸易”,但这种零和思维忽视了盟友的自主性,可能导致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受挫。 相比之下,印度近年与中国的关系有所缓和。
据X平台消息,莫迪即将访华,中国将恢复对印度的稀土、化肥和盾构机供应,这被视为中印关系回暖的信号。 特朗普的取消访印决定,无疑为中印合作提供了空间,也让印度在美中之间寻求更灵活的外交平衡。 学者们进一步指出,特朗普的霸权思维不仅体现在对印度的态度上,还贯穿其整体外交政策。清华大学学者刁大明分析,“特朗普20”延续了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基调,但在具体操作上更具交易性和不可预测性。 特朗普的顾问纳瓦罗曾公开抨击印度与中国的关系,指责其“漠视冲突”,显示出美国对印度在外交上的独立性感到不满。
这种指责忽略了印度自身的战略需求,也暴露了美国试图通过施压迫使盟友完全对其“忠诚”的心态。复旦大学学者约瑟夫奈在其著作中提到,美国外交的霸权本质在特朗普时期被放大,其政策看似颠覆传统,实则延续了美国一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逻辑。 特朗普取消访印的决定也在国际社会引发连锁反应。X平台上,美国评论员扎卡利亚表示,特朗普此举是“战略失误”,让印度民众对美国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基础。 印度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调侃:“特朗普想让我们当小弟,印度可不是谁的跟班!”
还有人直言:“美国优先的结果,就是盟友靠边。”这些声音反映了印度国内对特朗普做法的不满,也预示着美印关系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相比之下,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布局更加注重互利共赢,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与特朗普的零和博弈形成鲜明对比。 从更广的视角看,特朗普的霸权思维反映了美国在全球影响力相对下降背景下的焦虑。学者朱锋指出,“特朗普20”面临内外限制,其对华、对印政策虽延续竞争逻辑,但因国内政治撕裂和盟友的不满,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特朗普试图通过取消访印、加征关税等手段重塑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但这种高压政策可能适得其反,促使印度等国家在美中之间寻求平衡,甚至倒向更务实的合作伙伴。特朗普的决定不仅让美印关系蒙上阴影,也为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机遇。 据黑子网报道,特朗普这回取消访印真是自砸脚面,摆明了想让印度当他的小跟班,结果莫迪不吃这套,直接给怼回去了!这霸权思维暴露得太明显,想拿关税和访问压人,印度可不是软柿子。美印关系这下凉快了,中国估计在旁边偷着乐。
特朗普得学学怎么当盟友,别老想着谁都得听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