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缴社保的约定无效
任何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不缴纳社保”协议均被最高法判定无效,这一新规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无论双方协商还是员工自愿放弃,均无法免除企业的社保缴纳义务,员工可据此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这一政策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杜绝企业规避责任。
小楠楠
2025年9月1日,全国职场迎来了一场巨变,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均无效。这条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各大职场群里炸开了锅。小李是广州一家小型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入职时公司老板信誓旦旦地承诺,只要签了“自愿放弃社保协议”,每个月就能多拿500元的“补贴”。小李刚毕业,囊中羞涩,觉得这笔钱能缓解房租压力,便稀里糊涂地签了字。谁知,三年后,他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连基本的医疗保险都没有,住院费用全得自掏腰包。

小李懊悔不已,觉得自己被“套路”了。类似小李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少见。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常常以“现金补贴”或“灵活就业”为由,诱导员工签下放弃社保的协议。这些协议往往写得冠冕堂皇,有的甚至让员工手写“自愿放弃”声明,以规避法律风险。然而,最高法的最新司法解释彻底堵死了这条“捷径”。新规明确,无论协议如何措辞,企业必须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保,否则员工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这意味着,像小李这样的劳动者,终于有了法律撑腰。
在深圳一家物流公司打工的小张,也是个“受害者”。他入职时,公司人事经理拍着胸脯说:“我们公司福利好,不缴社保还能多发工资,员工都乐意!”小张信以为真,签了协议。可去年他父亲突发重病,急需用钱时,他才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没有,家庭经济压力骤增。小张找到公司理论,却被一句“当初是你自己签的字”堵了回来。得知新规后,小张第一时间咨询了律师,准备通过劳动仲裁讨回公道。他在网上发帖吐槽:“早知道有这政策,我当初就不会傻乎乎地签字了!”
新规的实施,不仅让员工们松了一口气,也给企业敲响了警钟。一些小企业主开始叫苦连天,称社保成本高、负担重,但也有企业表示支持。一家上海的科技公司负责人王先生坦言:“以前为了省钱,我们也动过歪脑筋。现在政策这么严,我们只能老老实实给员工上社保。虽然成本高了,但长远看,合规经营才能走得稳。”据统计,全国约有29亿灵活就业人员和4800万个体工商户,这项新规将直接影响数千万职场人的权益保障。黑子网上,关于“不缴社保约定无效”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经历,有人爆料某餐饮连锁企业要求员工签“自愿放弃社保”协议,否则不予录用还有人吐槽,自己所在的公司甚至把社保费用直接发到工资卡里,号称“灵活处理”。这些帖子引发了广泛共鸣,网友们一边感慨“终于等到法律硬核出手”,一边呼吁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权益,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小李和小张的故事,只是无数劳动者遭遇的缩影。新规的出台,让那些曾经被“自愿放弃社保”协议蒙蔽的员工看到了希望。最高法此次不仅统一了法律适用标准,还明确了企业的法定义务,相当于给全国职场人发了一张“权益保障卡”。
未来,劳动监察部门预计将加大执法力度,严查企业规避社保的行为。而对于员工来说,学会说“不”,才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