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祖母陵园出土长臂猿化石-属灭绝新物种-为世界首例古代猿类新属种
在陕西西安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墓的陪葬坑中,出土的长臂猿骨骼经古DNA测序鉴定为已灭绝的新物种,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属于冠长臂猿属。这一发现源于2004年考古发掘,历经20年研究,揭示秦代皇家豢养珍稀动物的奢华习俗,并为理解灵长类动物在华南地区的古分布提供关键证据,彰显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佘颖欣
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长臂猿出土过程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西安南郊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园进行发掘时,在东南侧第12号陪葬坑中意外发现一组动物骨骼群,其中包括长臂猿的完整骸骨。同坑内还出土了豹猫、猞猁、亚洲黑熊、丹顶鹤等珍稀动物遗骸,以及青铜铁链和饲养器具。这些发现立即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因为夏太后陵作为中国第二大墓葬群,最大四墓道墓葬,其陪葬制度体现了秦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专家推测,这些动物生前很可能被豢养在皇家苑囿中,夏太后生前喜好珍禽异兽,死后则以活祭或随葬方式伴随入墓,这一习俗在秦陵遗址中较为罕见,为研究秦代贵族生活提供了生动佐证。

帝国君子长臂猿古DNA测序新物种确认
202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团队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提取长臂猿牙齿上的古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终于确认这一个体并非新属,而是冠长臂猿属下的一个全新物种,学名为Hoolock xinwangensis,即帝国君子长臂猿。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山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以及苏格兰博物馆等机构完成,北京时间11月8日凌晨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细胞Cell。
测序结果显示,这一长臂猿与现存海南长臂猿为近亲,基因组相似度高,但存在独特变异,尤其在调控肢体比例的SHH基因上,解释了其标志性“长臂”特征的演化机制。
秦代皇家珍禽异兽豢养习俗与灭绝启示
夏太后陵出土的帝国君子长臂猿等动物群,清晰勾勒出秦代皇室对异域珍稀物种的痴迷与炫耀。历史记载显示,秦始皇时期已开始从南方运入奇珍异兽,如白虎、犀牛,用于皇家园林娱乐和象征权威。夏太后作为秦始皇祖母,其陵墓陪葬坑的动物组合反映了这一奢靡传统:长臂猿可能从岭南或更南地区捕获,训练后作为宠物随侍。考古证据表明,这些动物并非野外直接猎杀,而是经人工饲养,铁链和器具的出土证实了其驯化过程。这种“人兽共葬”习俗在商周已有雏形,至秦代演变为制度化表达,体现了古人对来世的物质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