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餐厅悄悄隐去“现做”字样
多地报道指绿茶餐厅门外“无预制菜、现点现做”字样撤下,外卖餐具相关字样被涂黑。结合员工回应、监管“明示”要求与公司上市资料,梳理时间线与影响。
冯提莫
绿茶餐厅悄悄隐去现做字样、门店招牌撤下实地走访
最近的吃瓜关键词很直接:绿茶餐厅“现做”字样不见了。南方地区媒体做了线下走访,在深圳南山区的一家门店,门外已看不到“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宣传语。这个变化没有配长文公告,店员也说不清具体撤下时间,属于“静悄悄上新剧情”的那种。对路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块曾经非常醒目的“信任招牌”没了,大家自然会追问为啥。

外卖餐具“无预制菜”涂黑、员工称烤鸡现做、舆情迅速升温
除了门口牌子,有网友晒出外卖一次性餐具,原本印着“无预制菜”的字样被涂黑。门店方面强调自家一些招牌菜,比如烤鸡,是现做的,这点与很多人的体验一致烤制时间确实不短。但在“是否使用预制环节、哪些属于前置加工”的细分问题上,一线员工往往难以给出标准答案,于是争议就容易在“感受与定义”之间来回拉扯。叠加同期“西贝预制菜”风波发酵,话题更容易被放大。
监管“明示”导向与定义边界、为什么“现做”三个字成了烫手山芋
今年的监管文件对“预制菜”有了更明确的范围,并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目标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问题在于,很多连锁品牌采用中央厨房或前置加工,这些并不必然等同于“预制菜”,但消费者对“现做”的心理预期远高于技术定义的边界。于是矛盾点就来了:牌子挂得越满,解释成本越高一旦有个别门店被拍到与“现做”口径不完全一致,品牌声誉就会被按“反差”来衡量。
绿茶集团上市时间线与中央加工规划、信息披露牵动公信力
今年5月,绿茶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正推进中央食材加工设施等布局,典型的连锁化、标准化思路。对资本市场这是效率与一致性的好消息,对消费者则需要更透明的解释:哪些是净菜或半成品的前置处理,哪些是加热即食的预制菜,门店如何二次烹饪、复热占比多大、哪些菜会“现场现炒”。当门口“无预制、现点现做”的承诺撤下,品牌在信息披露上就更该补齐解释,不然容易被解读为“降维口径”。
西贝风波外溢与行业观察、从口号到清单化透明的进阶
吃瓜场里,最怕的是用一个大词盖所有复杂流程。这次“现做”字样的调整,和另一头的“预制菜”争议叠加,被网友视作行业“口号退潮”的缩影。更务实的做法,是把“口号式承诺”换成“清单式透明”:菜单上明确哪些属于门店现制、哪些有前置工序、涉及复热的标注方式、顾客可否参观后厨、各类菜品的标准作业时间与关键工序。当流程对消费者可视、可核验,品牌与食客的博弈就能回到“数据和味道”本身,而不是围绕三个字撕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