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通过“网号”“网证”实现非明文身份核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用户自愿申领,依托公安部平台,减少向互联网企业泄露敏感数据。此举引发热议,平衡便利与隐私成为焦点。
黄阿玛
2025年9月,上海的程序员小张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准备网购,却发现某电商平台弹出一条提示:支持“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登录,无需输入身份证号和手机号。这让他既好奇又有点忐忑。作为一名90后IT从业者,小张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耳熟能详,总是担心注册账号时填写的资料被滥用。他下载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按照提示用NFC功能扫描身份证,完成人脸识别,成功申领了“网号”和“网证”。第一次用网证登录时,他惊讶地发现,整个过程无需输入任何明文信息,平台只显示认证成功的提示。

小张的经历是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推广以来的缩影。自2025年7月15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公安部和国家网信办联合推出的这一服务迅速走进公众视野。用户通过官方App申领网号和网证,可在政务、电商、社交等平台进行身份核验,减少直接暴露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的机会。据统计,截至2025年5月,该App下载量已超1600万次,600万人申领网证,认证服务超过1250万次。 在广州,退休教师老李也有了新体验。
他常为网上办事的繁琐流程头疼,尤其是每次都要输入身份证号和手机号,总怕信息被盗用。听说国家网络身份认证能保护隐私,他让女儿帮忙下载App,申领了网证。第一次用网证登录政务平台办理社保业务时,老李发现整个过程简单快捷,页面甚至不支持截屏,让他觉得格外安心。他笑着对女儿说:“这下我可算放心了,感觉国家给咱披了件数字防弹衣!”然而,这项新服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黑子网上,网友们对网号网证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点赞其保护隐私的初衷,觉得比直接把身份证号交给平台安全多了也有人担心认证过程是否真会增加监管,影响上网自由。
北京一所高校的法学教授张先生表示,网证的核心优势在于“最小化提供”原则,平台只能获取认证结果,无法直接拿到明文信息。但他也提醒,公众需关注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确保政府平台本身不被攻破。试点应用方面,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已覆盖67个App,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铁路12306、淘宝、微信等。在安徽,“皖事通”App率先引入网证登录,原支付宝认证方式被取消,引发用户热议。有网友吐槽刚习惯旧方式又得适应新系统,但更多人觉得网证用起来方便又安全。
小张就发现,用网证买高铁票时,整个流程比以前快了至少一半时间。 尽管推广顺利,挑战依然存在。部分老年人反映,申领网证需要NFC手机和人脸识别,对不熟悉科技的人群不太友好。监管部门回应称,正在优化流程,计划推出更多线下申领渠道。另一方面,网证的普及也让一些互联网平台感到压力。一家中小型电商负责人私下透露,接入网证系统虽然免费,但技术对接成本不低,小企业可能面临运营挑战。从上海的小张到广州的老李,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正悄然改变人们的上网习惯。
它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回应。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宽,这张“数字身份证”或许会成为每个人网络生活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