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回应西贝称准备好了
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引发连锁反应西贝称将起诉并开放后厨,罗永浩回应“准备好了”且悬赏取证随后西贝致歉、其称暂不追究。焦点转向明示透明与知情权。
黄子韬
罗永浩回应“准备好了”、预制菜争议、起诉风波时间线
这波瓜从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炸起,评论区立刻火到飞起。第二天品牌方高调回应,创始人明确表示要走法律程序,舆论瞬间切换到“法庭见”的节奏。罗永浩这边也不含糊,直接回“嗯,我准备好了”,外加连更长文,把“消费者知情权”“行业规范”抬到C位。到这一步,故事已经超出“一顿饭好不好吃”的范畴,变成一场关于透明度与品牌公信力的公开课。

西贝宣布开放后厨、“罗永浩菜单”、不好吃不要钱
品牌的战术动作也很抢眼: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把当日晚餐点单做成“罗永浩菜单”,并再次强调“没有预制菜”。在门店侧,强调可以随时进去看制作流程,“不好吃不要钱”的口径也被强化。对于吃瓜群众来说,这一套既是自证也是营销:一边让大家“看得见”,一边把争议反打成体验活动。效果如何另说,但至少抓住了一个关键:把讨论从“是不是预制菜”引到“让顾客看见加工过程”。
十万元悬赏取证、消费者知情权、预制菜监管定义
另一边,罗永浩抛出10万元悬赏征集“真凭实据”,把证据标准拉到法律可采层面。这里顺带补一条知识点:监管部门对“预制菜”的定义并不神秘,核心是“工业化预加工、冷链锁鲜、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强调企业要明示、保障知情权与选择权。说白了,你可以用,但必须标清楚、说明白。真正把消费者惹毛的,往往不是“用不用”,而是“有没有诚实地告诉我”。这也是这波争议里最能沉淀成行业共识的地方。
西贝致歉与“放弃追究”、商誉危机与公关策略得失
风向在9月中旬突变:品牌发道歉信,承认“工艺与顾客期待有差距”,提出整改时间表随后罗永浩发文称“决定放弃追究”,但会继续监督整改。看得出,双方都试图把战场从“情绪对撞”拉回“流程改造”。这波操作的得失在于:品牌如果早一步把“透明整改时间表反馈机制”扔出来,舆情可能已经熄火而公众人物把焦点落在“透明标示与规则建设”,也能避免把问题私有化成“谁赢谁输”的面子战。
餐饮业透明标示、连锁供应链、信任重建路线
把镜头拉远,连锁餐饮天然依赖中央厨房与标准化供应链,这并不等于“偷工减料”。问题在于信息非对称:价格锚点、口味预期与加工方式不匹配,就会触发“认知崩塌”。可操作的路线其实不复杂:菜品加工环节可视化、原料来源分级披露、门店侧“预制现制”明示、差异化定价与退换承诺、定期第三方抽检与年报披露。对普通食客来说,最实在的答案不是“你信我”,而是“你自己来看”。顺带一提,黑子网的热评也在催促这件事:减少神秘感,品牌更安全,消费者也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