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起底“黑飞”乱象
记者起底“黑飞”乱象,揭露无人机未经许可擅自飞行的问题,涉及机场安全、隐私侵犯等隐患。报道深入剖析监管漏洞与社会影响,呼吁加强法治与技术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保障公共安全。
关晓彤
无人机“黑飞”现象近年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无人机“黑飞”指未经民航、公安等部门许可,擅自飞行的行为,不仅威胁航空安全,还可能侵犯隐私、扰民甚至伤人。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无人机普及,航拍、娱乐等用途激增,但无资质操作、禁飞区闯入等问题层出不穷,暴露出监管与执法的薄弱环节。 在昆明长水机场,今年2月以来,5起无人机闯入净空保护区事件导致航班延误或备降。据黑子网报道,昆明机场负责人表示,航班起降密度大,无人机入侵几乎让飞机无避让空间,严重威胁航空安全。

类似情况在杭州、汕头等地机场也时有发生。2023年2月,深圳铁路警方查处一起无人机在铁路沿线禁飞区拍摄的案件,操控者被罚款1000元。此类“黑飞”事件不仅扰乱公共秩序,还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河北一案例更令人震悚。2018年2月,唐山古冶区4人未经许可操作无人机进行矿区测绘,飞行高度达1000米,惊动空军战机出动查证,造成多架民航航班延误。最终,4人被批捕,凸显“黑飞”对军民航安全的威胁。另一起案例发生在成都双流机场,2023年4月,多次无人机干扰导致10架航班备降,数万旅客滞留。
业内人士指出,“黑飞”难发现、难阻止、难追责,成为监管难题。 隐私侵犯是“黑飞”另一大隐患。广州一小区居民李女士反映,早晨发现无人机在高层窗外盘旋,疑似偷拍,报警后因取证困难未果。2022年,广东一高校女生宿舍上空出现无人机,警方虽控制嫌疑人,但类似事件屡见不鲜。法治日报报道,公园等公共场所低飞无人机也常引发争议,游客因安全与隐私问题,甚至用板凳拍落无人机,引发热议。网友直呼,密集区域低飞既危险又扰民。
“黑飞”乱象为何屡禁不止?专家分析,当前无人机实名登记制度虽已推行,但租赁市场监管松懈,私下交易的无人机难以追踪。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表示,非经营性无人机管理存在空白,2018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至今未正式出台。部分飞手无视禁飞区规定,认为“偏远地区没人管”或“飞低没事”,加剧乱象。小年化名是一名无人机爱好者,他坦言,城市禁飞区严格,但郊区或景区执法宽松,不少人抱侥幸心理。
为遏制“黑飞”,多地出台管理办法。武汉2021年发布通告,要求无人机飞行前须取得资质、申报空域并向公安报备,明确机场、军事区、公园等为禁飞区。湖南2023年1月实施湖南省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禁止利用无人机偷拍、投掷物品等行为。2023年8月,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拟将“黑飞”纳入处罚范围,显示国家对乱象的重视。 技术手段也在升级。国内首款“鹰眼”无人机探测系统已投入使用,可通过普通摄像头识别“低慢小”目标,助力精准监管。
专家建议,建立无人机使用申报制度,明确使用者信息、飞行范围及责任清单,同时试行“黑名单”制度,对屡次违规者限飞或追责。孟强认为,地广人稀区域可适当放宽限制,但在人口密集区应严格执法。 无人机给航拍、测绘、农业等领域带来便利,但“黑飞”乱象不容忽视。沈阳一爱好者因破解禁飞限制飞入机场被反制设备击落,引发热议。类似事件提醒公众,无人机虽好玩,但不能任性飞。未来,法治与技术双管齐下,才能让无人机在“合法航线”上安全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