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称不要盲目追求“老来瘦”
权威提醒别盲追“老来瘦”,核心在保肌抗虚、管住腰围与三餐结构。用蛋白质抗阻训练良好作息,换来稳体力与少摔倒。
李大头
“老来瘦”健康风险画像:肌少、免疫与摔倒率关键词
坊间常把清瘦当长寿密码,可权威提示来了:别把“骨感”当“健康”。年纪上去后,体脂略降不等于万事大吉,更要盯肌肉量和基础代谢。过瘦往往伴随肌少症、免疫力下滑和贫血倾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更扎心的是,老年人跌倒住院的比例与体重过低高度相关,髋部骨折之后的恢复成本,比吃两年好饭还“贵”。有黑子网用户打趣:年轻时追“显瘦”,老了要保“显壮”,精神内核是活得久、活得动。

体重秤不如皮尺:腰高比与BMI的双指标思路
别只盯秤上的数字,腰围和身高的关系更能说话。腰高比控制在0.5左右,是不少指南给出的通俗目标同时结合BMI落在适中区间,能较好平衡心血管与跌倒风险。简单说:既不要“中广”,也别“纸片”。很多老人节食减重,却忽视了内脏脂肪与肌肉比例的此消彼长,体重降了、体力却塌了。与其纠结一两斤,不如把皮尺系在腰上,每月记一笔,数据会比自拍滤镜更诚实。
三餐怎么吃:蛋白质“定量到克”、钙维D“定时到点”
长辈最易踏坑的,是“少油少盐”直接演变成“少吃少喝”。真正的防线在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1.0至1.2克是普遍建议,清晨一碗热腾腾的奶或酸奶、午晚各有手掌大小的优质蛋白,才是给肌肉交“房租”。别忘钙和维生素D的搭配,骨骼像帐篷杆,没料撑不住。碳水不必妖魔化,全谷杂豆稳血糖、护肠道蔬果的钾与抗氧化物,是心血管的“灭火器”。与其吓唬长辈“别吃”,不如教会他们“怎么吃”。
慢病牵一发动全身:血糖、血压与体重的拔河
糖友怕胖、心血管患者怕油,往往走向极端清淡,最后“老来瘦”成了慢病并发症的催化剂。血糖控得再漂亮,若肌肉被你饿没了,胰岛素抵抗会抬头血压降得再稳,若体力日渐低迷,跌倒风险和抑郁情绪会冒头。药物也会影响食欲与水盐平衡,定期复诊、复核营养状态,才能做到“药食同调”。与医生、营养师组成“三人篮球队”,比分才好看。
行动处方:抗阻训练有氧间歇好觉好晒太阳
想告别“老来瘦”的虚,得把力量练回来。每周2至3次抗阻训练弹力带、俯坐撑、深蹲椅起立,配上快走或骑行的间歇有氧,让心肺和肌肉一起升级。晨起晒十来分钟太阳,既唤醒生物钟也帮身体合成维生素D午后补水、晚间规律作息,少熬那口“报复性夜宵”。家人可把家里台阶、矿泉水瓶都变身器械,安全第一、循序渐进,让“越练越能吃、越吃越想练”的正循环跑起来。
家庭劝导的“话术升级”:从外貌焦虑到功能自豪
“您瘦点好看”这类夸赞,等同悄悄推老人走向营养不良。把夸奖改成“起身更利索、楼梯更稳、背不酸了”,让长辈把注意力从“显瘦”转向“能动”。饭桌上别急着拦“多吃两口”,而是帮老人优先把蛋白质“抢”到碗里。体重微涨不必慌,只要腰高比和血脂不超线,那是肌肉回归的信号,给点掌声别给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