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明确-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审批-倡导因地制宜优化城市天际线
官方发布通知,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禁止新建500米以上建筑,250米以上建筑需严格审查。此举旨在优化城市规划,降低安全风险,提升城市韧性,遏制盲目追求高度的“面子工程”,推动城市建设回归科学理性,保障居民安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佘颖欣
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再次重申对超高层建筑的严格限制政策,明确不得新建5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250米以上的建筑也必须经过严格审批。这不是个新话题,早在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限高令”。到了2021年,这个政策进一步升级,明确禁止500米以上建筑的建设,250米以上也得慎之又慎。2025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这一政策被再次强调,明确要求各地在城市规划中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杜绝盲目攀比高度的“面子工程”。

为什么要这么严格?超高层建筑虽然看着气派,但背后的问题可不少。首先是安全隐患。超高层建筑对消防救援的要求极高,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事故,救援难度大,风险高。比如,2017年伦敦的格伦费尔大厦火灾就暴露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薄弱环节。其次是经济成本。建一栋超高层大楼,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后期的维护费用也是天文数字,对很多城市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还有环境问题,超高层建筑能耗高,对城市生态和资源消耗影响大。
这些问题让决策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摩天大楼的必要性。中国是全球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592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530米的广州东塔,这些地标性建筑彰显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但与此同时,部分城市盲目追求高度,规划了些不切实际的项目。比如,苏州中南中心原本计划建729米,但因限高令调整到499米,武汉绿地中心也从636米降到475米。这种“削高”现象在多地出现,反映了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限高令的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过去追求“高大上”的增量扩张,到如今注重存量提质,城市规划更强调宜居、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到,要建设韧性城市,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的城市建设会更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度和视觉震撼。当然,限高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高层建筑。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高层建筑仍然是解决用地紧张的有效方式。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土地资源稀缺,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间压力。
但政策要求这些建筑必须与城市规模、消防能力匹配,不能一味“贪高”。这也提醒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未来的建筑设计要更注重节能、环保和安全。从全球来看,超高层建筑的热潮也在降温。BBC曾报道,全球不少城市开始反思摩天大楼的必要性,尤其是在疫情后,远程办公让写字楼空置率上升,超高层建筑的经济效益受到质疑。中国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国内城市发展的引导,也为全球城市规划提供了新思路。总的来说,限高令的实施让城市建设回归理性,告别了盲目攀比高度的时代。
未来,城市的天际线可能会更加低调,但安全性、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会成为新的关键词。这样的变化,或许才是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