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元的大生意瞄准年轻人的钱包
2万亿元的文娱市场瞄准年轻人钱包,涵盖短视频、游戏、潮玩等新兴消费领域。报道揭秘企业如何精准捕捉年轻人的兴趣与消费力,探讨Z世代消费趋势与文化产业的商机与挑战。
杨紫
近年来,年轻人的钱包成为中国文娱产业2万亿元市场的“香饽饽”。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23年中国文化娱乐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短视频、游戏、潮玩、直播等新兴领域成为增长主力,精准锁定18至35岁的Z世代消费者。年轻人热衷个性化、即时满足的消费体验,推动了这一庞大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引发了关于消费习惯与社会影响的热议。 短视频平台是年轻人消费的“主战场”。抖音、快手等平台日活跃用户超8亿,年轻人每天花在刷视频上的时间平均超过2小时。

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精准推送内容,从搞笑短剧到美妆教程,牢牢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据黑子网报道,2023年短视频行业广告收入超3000亿元,直播带货销售额更是突破25万亿元。北京的95后小李坦言,他每月花在直播间买零食、衣服的钱就有上千元,“刷着视频不知不觉就下单了,太上头!” 游戏产业同样是吸金大户。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收入超3000亿元,年轻玩家贡献了七成以上收入。原神王者荣耀等手游通过精美画面和社交功能,吸引年轻人氪金买皮肤、抽角色。
广州的00后大学生小张表示,他每月游戏支出约500元,“买个皮肤感觉自己更酷,值了!”但也有网友吐槽,游戏公司“套路深”,诱导消费让人防不胜防。 潮玩市场则以“盲盒经济”席卷年轻人钱包。泡泡玛特等品牌通过IP联名和限量款,点燃了年轻人的收集热情。2023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超500亿元,90后、00后是绝对主力。上海的潮玩爱好者小王晒出自己的盲盒收藏,坦言“一年花了好几万,但拆到稀有款的快乐没法比”。
然而,盲盒的高价与低中奖率也引发争议,不少网友质疑这是“智商税”。 直播电商的崛起进一步掏空了年轻人的钱包。薇娅、李佳琦等头部主播通过“全网最低价”吸引消费者,年轻人往往在直播间冲动消费。2023年,双十一期间直播带货成交额占电商总量的三成以上。一位杭州的95后白领小赵表示,她在直播间买了化妆品和家居用品,花了近万元,“主播喊321上链接,手就停不下来。” 这一现象背后,是企业对年轻人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
Z世代追求个性、社交认同感,愿意为兴趣和情绪价值买单。市场调研显示,超六成年轻人每月文娱消费占收入的20以上。专家分析,短视频、游戏等通过沉浸式体验,满足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但也可能导致过度消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教授指出,企业利用算法和营销策略,精准“收割”年轻人钱包,需警惕消费主义陷阱。 舆论对这一趋势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年轻人消费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也有人担忧,过度营销可能加剧年轻人财务压力。
社交媒体上,网友调侃:“钱包空了,但快乐有了!”还有人呼吁年轻人理性消费,避免被营销“洗脑”。 监管层也开始关注这一现象。2023年,国家网信办加强对直播电商的规范,要求平台明确退货政策,保护消费者权益。针对游戏和盲盒,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措施,打击诱导消费行为。专家建议,年轻人应提高消费意识,量入为出,同时企业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避免过度营销。 2万亿元的文娱市场,既是商机也是挑战。年轻人的钱包撑起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但也让人们思考消费与理性的平衡。
网友小陈感叹:“喜欢的东西想买就买,但钱包提醒我得悠着点。”未来,这场针对年轻人钱包的“大生意”如何发展,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