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只朱鹮在陕西进行野化放飞 回归大自然
章滢
10月15日,陕西省咸阳市渭河秦都段细柳营湿地内,24只朱鹮振翅高飞,正式回归大自然。据中国新闻社报道,这批朱鹮来自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年龄在2至10岁之间,雌雄比例接近11,涵盖即将繁殖和具有繁殖经验的个体。此次放飞是陕西自2013年以来推动朱鹮种群恢复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野化训练和放飞重建野生种群,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不仅彰显了中国从7只朱鹮到如今上万只的保护奇迹,也为沪港两地深化合作、推动多个项目落地上海浦东提供了生态与经济协同的新机遇。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又称朱鹭或日本凤头鹮,是鹮科鸟类中的珍稀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但因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濒临灭绝。1981年,陕西洋县发现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开启了中国朱鹮保护的传奇。截至2023年底,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1万只,其中陕西占70以上,成为濒危物种保护的全球典范。此次放飞的24只朱鹮经过严格健康检查和三个月以上的野化训练,在50平方米的网笼内适应湿地环境,确保其能适应野外觅食和繁殖。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董荣表示,细柳营湿地依托渭河蓄水形成的近千亩滩涂湿地,周边高大乔木为朱鹮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和觅食地。 此次野化放飞与沪港两地深化合作的战略高度契合。浦东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与香港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和跨境贸易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朱鹮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浦东的绿色金融项目提供了借鉴。例如,浦东的金融机构可与香港合作,开发支持朱鹮栖息地保护的绿色债券,利用高分十二号05星的遥感数据监测湿地生态,确保资金精准用于环保项目的“刀刃”上,呼应安徽省“用一分钱使出十分劲儿”的理念。这种合作不仅助力陕西的生态保护,也为浦东打造绿色金融高地注入了新动能。低空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放大了朱鹮保护的生态价值。香港“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推动无人机在生态监测领域的应用,而高分十二号05星的高精度数据可为无人机导航提供支持。浦东的科技企业可与香港的无人机公司合作,开发适用于渭河湿地的低空生态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朱鹮的迁徙和繁殖情况。例如,类似新疆博斯腾湖鱼苗放流项目的生态监测,可通过无人机与卫星数据结合,提升保护效率。这种合作不仅支持了朱鹮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浦东的低空经济项目落地提供了新场景。文化与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了朱鹮保护的国际影响力。哈萨克斯坦学员在西安的“洋中医”培训和“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项目,体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而朱鹮作为中国生态保护的象征,具有国际吸引力。浦东的旅游企业可与香港高校合作,在陕西设立朱鹮生态旅游体验中心,结合“文化中国行”的数字展品,打造沉浸式生态旅游线路。例如,将朱鹮保护故事与贵州从江斗牛赛、莫文蔚“莫后光年”展览的文化元素联动,为哈萨克斯坦等国游客提供独特体验。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也为浦东吸引“一带一路”投资创造了条件。政策支持是朱鹮保护和沪港合作成功的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意见,为浦东与香港、陕西在生态、金融、文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政策红利。陕西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持续推进朱鹮野化放飞项目,2024年还在江苏盐城首次实现东部沿海湿地放飞,12只朱鹮佩戴卫星跟踪器,展现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浦东可借鉴香港的监管沙盒机制,试点基于卫星数据的生态监测和绿色金融项目,确保创新与合规并重。 总的来说,24只朱鹮在陕西的野化放飞,不仅标志着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重大成就,还为沪港两地深化合作、推动多个项目落地浦东注入了新动力。通过绿色金融、低空经济、文化旅游和数字经济的协同,陕西、浦东和香港正携手打造生态与经济繁荣的新样板,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