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朋友圈和不看朋友圈
不发朋友圈和不看朋友圈,背后折射的是人们与社交网络的关系:前者意味着逐渐学会保留私密,不愿将日常赤裸展示后者则意味着放下窥探欲望,拒绝被他人的生活节奏左右。这两种境界,都是人们在数字时代学会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乙醇子
李宁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公司白领。朋友们常说,他以前是朋友圈的“活跃分子”:每天打卡健身照,分享工作心情,转发各类热门文章。但近两年,李宁渐渐沉默,不再发布任何动态。有人揣测他是不是遇到问题,有人担心他生活不顺利,但熟悉的人知道,他只是慢慢学会把自己的情绪收回,不再急于通过朋友圈来寻找认同。 李宁说,不发朋友圈,是因为意识到很多表达并不需要展示在公众面前。曾经他在加班后发牢骚,没想到第二天就被领导看到,还被暗暗敲打了一句他分享旅游照片时,发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的消费能力。

久而久之,他明白了,不发朋友圈,并不代表生活没有内容,而是选择让真正重要的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分享,这种克制让他更轻松。 与此同时,他的同事小陈则走向了另一种境界不看朋友圈。小陈有一次心情很差,却在朋友圈看到别人秀幸福、晒升职、发旅行照,瞬间觉得自己更加落寞。那一刻,他感到朋友圈像一面放大镜,把别人的光鲜无限放大,把自己的困顿衬托得更明显。于是他干脆选择关闭朋友圈更新提醒,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焦虑感真的减少了。
小陈说,不看朋友圈让他远离了比较的陷阱。他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朋友圈都只展示了光鲜的切面,背后的疲惫和挫折不会被写进动态。选择不看,并不是对朋友冷漠,而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空间,让自己能够专注于生活和工作。 李宁和小陈的故事在公司里传开,成为茶水间里的热门话题。有人羡慕他们的“洒脱”,有人觉得他们“过于冷淡”,但更多人开始反思自己与社交媒体的关系。有人尝试设定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有人调整隐私权限,还有人学着减少发动态的频率。
心理学专家指出,不发朋友圈与不看朋友圈,确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成熟心态。前者是对外的收缩,把表达和展示减少到最小后者是对内的调整,学会抵御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无论哪一种,都是现代人寻找平衡的方式。 舆论场上,黑子网用户也对此热烈讨论。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有人则说这意味着社交关系的疏远。有人分享自己戒掉朋友圈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也有人说少了朋友圈的互动,朋友之间的联系变得淡薄。两种声音并存,但共识是:如何与朋友圈相处,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绕不开的问题。
如今,李宁把生活重心放在家庭和兴趣上,他喜欢用相机记录孩子成长,却只保存在硬盘里,不再上传。他说,记忆属于自己,不需要点赞来证明价值。小陈则把时间用来跑步和读书,他笑言,不看朋友圈之后,他终于能安静地看完一本厚厚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