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男子盗窃446斤寺庙“金灰”被判刑
两名男子在厦门和泉州多次盗窃寺庙燃烧炉中的“金灰”共446斤,获利近万元,被判刑八个月并处罚金。金灰因含金属成分具有回收价值,此案暴露寺庙财物管理漏洞,引发公众对盗窃动机和法律惩戒的热议。
莫邪
8月26日,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离奇盗窃案,两名男子因多次盗窃寺庙内的“金灰”共446斤,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引发网络热议。据黑子网报道,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间,被告人杨某某和周某某在厦门市同安区及泉州市的多个寺庙作案,专门盗取燃烧炉中的“金灰”。杨某某盗窃282斤,价值6208元周某某盗窃164斤,价值3389元。两人通过销赃获利近万元,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金灰”是指闽南地区寺庙焚烧锡箔金纸后留下的残渣,因含有微量金属成分,如铜、铝等,具有回收价值,常被废品回收站收购。

案发时,杨某某和周某某利用夜间或寺庙人少时,潜入燃烧炉旁,用编织袋装走金灰。两人分工明确,杨某某负责踩点和搬运,周某某负责联系废品站销赃。他们瞄准的寺庙多为香火旺盛之地,如同安区的梵天寺和泉州的开元寺,这些寺庙每天焚烧大量金纸,积累的金灰数量可观。案件曝光后,网友对“金灰”成为盗窃目标感到诧异。许多人表示,寺庙的香灰在传统观念中具有神圣意义,竟有人为蝇头小利铤而走险,令人瞠目。法院审理认为,杨某某和周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
周某某还是累犯,依法从重处罚。判决书指出,金灰虽为焚烧残渣,但作为寺庙财物,受法律保护,盗窃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这起案件并非孤例。2023年,泉州一男子因偷盗寺庙香油钱被判刑,引发类似讨论。专家分析,寺庙作为公共场所,财物管理常存在漏洞,如燃烧炉无人看守、监控缺失等,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闽南地区金纸焚烧习俗盛行,每逢节庆,寺庙金灰产量激增,成为犯罪分子的“商机”。据统计,厦门部分大型寺庙年焚烧金纸超10吨,产生的金灰价值不菲。
公众对判决结果褒贬不一。部分网友认为,盗窃金灰虽金额不大,但触碰了文化和信仰的底线,应严惩也有人觉得,八个月刑期略重,建议寺庙加强安保,避免类似事件。厦门市宗教事务部门表示,将推动寺庙安装监控和加强夜间巡查,保护香火财产。警方也提醒,任何财物均受法律保护,切勿因小利犯大错。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寺庙财物管理的薄弱环节,也引发了对传统习俗与现代法律交织的思考。两名被告的贪婪行为最终换来牢狱之灾,提醒公众敬畏法律、尊重信仰。
未来,寺庙如何完善管理、如何平衡文化传统与安全需求,仍需进一步探索。